古村遺韻:鐵坑村探尋儺戲活態傳承
發布時間:2025-09-02 關注:
來源:河海大學婀‘儺’多姿——數字賦能非遺儺文化傳承實踐團
7 月 17 日,“婀娜多姿”文化傳承團一行前往被譽為 “中國儺戲第一村” 的德江縣穩坪鎮鐵坑村,實地調研儺戲在鄉村社區的活態傳承現狀。作為德江儺堂戲的核心發源地之一,鐵坑村儺戲傳承歷史可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村內現存 5 個儺戲班子、200 余名儺戲藝人,2014 年被列入 “中國傳統村落” 名錄,其儺戲文化生態保存完整,是研究民間藝術與鄉村生活融合的典型樣本,此次探訪讓團隊成員深入體會到儺文化在基層社會的生命力。
從穩坪鎮政府出發,沿蜿蜒的鄉村公路行駛約 8 公里,便抵達鐵坑村。村口矗立著一座高 6 米的石質牌坊,坊額刻有 “中國儺戲第一村” 七個大字,兩側石柱雕刻儺戲人物浮雕,展現 “踩九州”“開壇” 等經典儺戲場景。步入村內,青石板路兩側的民居墻面繪制著儺戲壁畫,部分農戶的大門上懸掛著小型儺面具掛件,濃郁的儺文化氛圍撲面而來。團隊首先前往村內的儺文化陳列館,該館依托清代道光年間的古民居改建而成,占地面積約 300 平方米,分為 “歷史溯源”“道具展示”“技藝傳承” 三個展區。在 “歷史溯源” 展區,一面由 365 個微型儺面具組成的 “時光墻” 格外引人注目,每個面具下方標注著對應年份的儺戲傳承事件,從明代 “安氏家族遷入鐵坑始傳儺戲”,到清代 “鐵坑儺戲班子赴府城演出獲嘉獎”,再到現代 “鐵坑儺戲入選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清晰梳理了鐵坑村儺戲 400 余年的傳承脈絡。
陳列館負責人張月福是鐵坑村儺戲第四代藝人,他向團隊成員展示了館藏的 12 本清代儺戲戲本,其中最早的一本為清代同治年間的手抄本《梁山土地》,泛黃的紙頁上用毛筆書寫著唱詞與科儀說明,部分頁面還留存著祖輩用朱砂批注的唱腔記號。“我們村的儺戲傳承以家族為核心,安、張、楊三大家族世代相傳,現在村里 70 歲以上的老人,幾乎都能唱幾段儺戲”,張月福介紹,鐵坑村儺戲班子至今保留著 “口傳心授” 的傳承方式,學徒需先跟隨師傅學習 3 年基礎唱腔與步法,再逐步接觸 “開紅山”“踩紅鏵” 等絕技,整個學習周期長達 8 年,確保技藝傳承的完整性。在 “道具展示” 展區,陳列著各類儺戲表演道具,包括木質儺面具、銅制師刀、牛皮鼓、牛角號等,其中一套清代光緒年間的儺戲兵器道具格外珍貴,包含刀、槍、劍、戟等 18 件器物,均為木質彩繪,雖已歷經百年,仍無明顯損壞。張月福解釋,這些道具在儺戲表演中不僅是裝飾,更是 “驅邪納吉” 的象征,例如師刀的鈴鐺數量必須為 12 個,對應 “十二地支”,搖動時的聲響用于 “請神驅鬼”。
隨后,團隊在張月福的帶領下,前往村民張懷清家中觀摩儺戲班子的日常排練。張懷清家的院落寬敞平整,院中央擺放著一面直徑 1.5 米的牛皮鼓,10 余名儺戲藝人已身著藍色土布對襟衫等候,其中既有年逾七旬的老者,也有二十多歲的青年。排練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安永柏主持,他首先帶領眾人練習 “踩九州” 步法 —— 藝人手持師刀,按照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中” 九個方位行走,腳步與鼓點節奏精準配合,形成富有儀式感的隊形變化。安永柏今年 65 歲,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儺戲,熟練掌握 “開紅山”“踩紅鏵”“上刀山” 等 7 項儺戲絕技,其頭頂因長期表演 “開紅山” 留下的疤痕,成為他 40 余年儺戲生涯的印記。“‘踩九州’是儺戲的基礎步法,模擬的是大禹治水時走遍九州的路線,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方位講究,不能出錯”,安永柏邊示范邊講解,并不時糾正年輕藝人的動作角度,其嚴謹態度讓團隊成員深受觸動。
近年來,鐵坑村在保護儺戲傳統的同時,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團隊參觀了村內的儺戲主題民宿 “儺舍”,該民宿由 6 棟古民居改造而成,客房內飾融合儺文化元素 —— 墻面懸掛儺面具浮雕,床上用品印有儺戲紋樣,衛生間的鏡子設計成儺面具造型。民宿負責人介紹,“儺舍” 自 2022 年開業以來,推出 “儺文化體驗套餐”,游客可參與儺面具雕刻、儺戲化妝、儺舞學習等活動,2024 年接待游客 1.8 萬人次,帶動村內 15 戶農戶增收。駐村干部李鵬補充道,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的水龍節是鐵坑村的重要節慶,節日期間會舉辦儺戲巡游、絕技表演等活動,2024 年水龍節引入現代燈光技術,將儺面具圖案投影在村內的古民居墻面上,傳統儺舞與電子音樂結合,吸引了 5000 余名游客參與,相關短視頻在社交平臺的播放量突破 300 萬人次。
當日 18 時許,團隊成員在村內的曬谷場觀看了儺戲班子表演的《安安送米》選段。夕陽西下,藝人頭戴儺面具,身著傳統戲服,在牛皮鼓、牛角號的伴奏下,用方言演繹著孝親敬老的故事。當扮演 “安安” 的 14 歲少年張宇軒跪呈米袋時,臺下的老年村民紛紛抹起眼淚,部分村民還跟著哼唱熟悉的唱段。隊員劉敏在調研日記中寫道:“在鐵坑村,儺戲不是脫離生活的表演,而是村民情感表達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這種扎根于生活的傳承,才是儺文化最珍貴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