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理工學子實踐故事:方言墻前的破冰者
發(fā)布時間:2025-08-31 關注:
來源:陜西理工大學 聚力推普·聲動鄉(xiāng)野實踐團
七月的漢中,暑氣蒸騰。一輛載著八名聚力推普·聲動鄉(xiāng)野實踐團成員的大巴,蜿蜒穿行于南鄭區(qū)的山間公路。窗外梯田層疊,灰瓦農舍掠過。車內,隊長反復核對著流程,語言學專業(yè)的隊員翻閱著方言研究筆記,攝影師則時刻準備捕捉行程點滴。彼時,我們懷揣著厚厚一疊普通話調查問卷,心中滿是調研的期待,未曾想,這段深入濂水鎮(zhèn)與黃官鎮(zhèn)的旅程,竟讓我們對“溝通”二字有了如此深刻的體悟。
一、初遇“方言墻”:從碰壁到破冰
黃關鎮(zhèn)的首日調研,我們便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挑戰(zhàn)。“阿姨,您平時說普通話嗎?”隊員微笑著遞上問卷。“啥子?普啥子話?”豆腐攤前的大嬸一臉茫然。
陜南方言獨特的語調與詞匯,構成了一道無形的“墻”。許多老人難以理解問卷內容,溝通陷入僵局。嘗試用剛學的方言解釋“問卷調查”,卻不慎說成“問紙查票”,引來善意的哄笑。
面對這道“方言墻”,我們迅速調整策略:放下紙筆,先與村民拉家常。學教育的隊員帶著孩子們唱起普通話兒歌,其他成員則用手機播放標準發(fā)音引導模仿。漸漸地,老人們開始愿意嘗試,他們帶著濃重口音的“川普”(陜西口音普通話)雖然常讓我們忍俊不禁,但那份學習的熱情卻無比珍貴——溝通的橋梁,在笑聲與嘗試中悄然搭建。
二、走進“雙語世界”:鑰匙與橋梁的并存
在兩河鎮(zhèn)小學,一個現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低年級的孩子能用普通話與我們流暢交流,但一回到家,便自然切換成方言。“在學校說普通話,回家說土話,不然爺爺奶奶聽不懂。”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道出了原因。當地語文老師解釋,普通話是“學校的語言”,方言則是“生活的語言”。
這讓我們豁然開朗:推廣普通話,并非取代方言,而是賦予孩子們多一把溝通世界的“鑰匙”。于是,我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先用普通話講故事,再用方言復述。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在語言的自由切換中,我們看到了不同語言溝通的可能性——普通話與方言,可以和諧共存,各自精彩。
三、歸途頓悟:溝通是雙向奔赴的橋梁
一周后,帶著填滿的問卷和沉甸甸的回憶,實踐團踏上歸程。車廂里,隊員們分享著感悟。“推廣普通話,不是要覆蓋方言,而是讓人們多一種選擇。”隊長總結道。“對,它更像一座橋,”攝影師補充道,“橋這頭連著故土鄉(xiāng)音,那頭通向廣闊天地。”
翻閱筆記,那些溫暖的瞬間歷歷在目:豆腐攤大嬸終于能用普通話說出“謝謝”;孩子們在游戲中自如穿梭于兩種語言……這次調研,表面上是我們在助力村民學習普通話,更深層的,是村民們給予我們的一次深刻教育:真正的溝通,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建立在雙向理解與尊重基石上的共鳴。語言如此,文化的交融與傳承,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