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30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我成了超市“數字導購員”,助力銀發族跨越智能購物鴻溝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零售業的今天,當我親眼目睹許多老人在超市智能設備前茫然無措時,作為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學生,我決定行動起來。2025年7月,我在合肥市包河區潤宜佳超市開展了一場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成為老人們的"數字導購員",幫助他們跨越購物中的"數字鴻溝"。
直面困境:智能設備前的老人困境
實踐初期,我通過觀察發現,超市設立的4臺自助收銀機對許多老年人來說仿佛一道"科技屏障"。"界面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點錯了不知道怎么辦"、"擔心錢付錯了"……這些都是老人們最真實的擔憂。高峰時段,僅開放3-4個人工柜臺排起長隊,部分老人不得不嘗試操作自助機,過程中緊張得手忙腳亂,而后方排隊顧客的不耐煩更增添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主動幫扶:一周助力43位老人
穿上志愿者馬甲,我開始在自助結算區巡視,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老人。我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從最基礎的掃描商品條形碼開始,到選擇支付方式、調出手機付款碼,每一步都耐心講解和演示。一周時間里,我成功幫助了43位老年顧客。其中,28位老人從完全不會到在我的全程指導下完成支付;12位老人在關鍵步驟卡殼時經我點撥后獨立完成;還有3位老人在我的鼓勵下第一次嘗試就獲得了成功。"原來這么方便!小伙子謝謝你啊,下次我讓我孫子教我再試試看。"一位成功完成支付的奶奶開心地說道。這句樸實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了實踐的價值。
深入調研:發現"適老化"缺失問題
除了個案幫助,我更致力于系統性地發現問題。我的調研報告指出,當前商場智能化轉型存在顯著的"適老化"缺位:設備界面復雜、字體小、廣告干擾操作;超市存在"重設備、輕引導"傾向,輔助人員不足;宣傳方式主要面向年輕人,缺乏對老年人群體的有效觸達;整個環境缺乏包容性,未能消除老人們的心理恐懼和"社會性排斥感"。
提出建議:讓科技更有溫度
基于調研,我從技術、管理、宣傳和社會四個層面提出了詳實的建議。我建議在技術上開發"長者模式",實現一鍵放大字體、簡化流程、增強語音提示;在管理上保障人工柜臺數量、增配"數字助老 員"、設立"長者專用通道";在宣傳上制作"看圖操作"漫畫指南、與社區合作開設培訓課程;同時呼吁社會營造鼓勵與包容的氛圍。
"技術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普惠所有人,而不是將一部分人拒之門外。作為未來科技領域的從業者,我希望技術能更有溫度。"我在總結實踐時這樣說道。
這份實踐報告不僅是我社會實踐的成果,更為商超企業優化服務、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科技適老"提供了寶貴的基層視角。我相信,在奔向智能化未來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用善意和智慧,攜手老年人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