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赫章扶貧安置點金銀山社區志愿者 楊成希
發布時間:2025-08-29 關注:
來源: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
貴州赫章扶貧安置點金銀山社區志愿者楊成希
這是我第二次跟隨“助力黔行”團隊來到赫章金銀山社區開展志愿服務,今天是第13天。我記得我上次來的時候寒風凌冽,這里還在準備新年,這次雨代替了寒風,一連下了幾天雨,這是貴州夏天特有的天氣。
“脫貧看貴州,貴州看畢節。”而赫章縣是畢節地區最貧困的縣區,是全國最后脫貧的九個縣之一,是中央統戰部和臺盟中央對口幫扶的貧困縣。我志愿服務的金銀山社區是全國70個萬人以上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我對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后來我才知道青壯年幾乎都出省打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們背井離鄉,尋找養家糊口的出路。龐大的老少群體是這里的重點關注對象,在中央統戰部和臺盟中央的對口幫扶下,這里建設了設施較為全面的少兒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金銀山書院等針對性服務場所,但是正如少兒活動中心負責人張雪君老師所說,硬件設施有了,這里的孩子和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與陪伴。我們的工作就是盡自己的可能給這里的孩子們提供精神陪伴。
這里的孩子們多數性格內向,或在溝通或在常識上與城市孩子有明顯差距,我們對其中四十五個典型的孩子進行家訪,在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后,我們知道他們的性格缺陷與特殊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仿佛家庭完整才是少數,我們拜訪的孩子們大多數只有父母其中一方,這個很典型的現象用當地的話說是“媽媽跑了。”“爸爸跑了。”這個“跑”字的含義沉重,意味著父母不和,意味著貧窮讓其中一方不堪重負離開,意味著這個孩子的童年沒有父愛或者母愛,意味著留守和空巢。通過對孩子們的家訪,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為什么會有刻板行為,為什么總是通過吼叫和暴力解決問題,為什么不能清晰表達自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孩子是一個三年級女孩,在寒假的活動里,與她的相處中我覺得她有些固執,好勝心很強,很好學。這次,我看到了她的改變,她的話變多了,她懂得變通了,成長了很多。今天她抱住我,說:“老師,我給你講個秘密。”我問她是什么秘密,她似乎猶豫了一下,然后用平靜的語氣說:“我媽媽改嫁了。”我聽到后特別難受,我當時能做的只有抱緊她。
我知道短期的支教不能給他們的家庭帶來什么改變,但是我們盡自己的力量給這里的孩子們最多的陪伴。我很欣慰她選擇告訴我這個“秘密”,她向我打開了心扉,我希望她在以后的生活中能遇到更多陪伴她的人,希望我們的聯系能保持下去,希望這里的孩子們能因為更多志愿者的到來更加幸福。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