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成員王子依
發布時間:2025-08-29 關注:
來源: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
“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成員王子依
今天是我在貴州省赫章縣金銀山社區支教的第六天,上午的太陽像是攢足了勁,把整個鎮子浸在透亮的熱浪里。柏油路被曬得微微發燙,空氣里浮動著干燥的熱氣,連枝頭的蟬鳴都透著股懶洋洋的勁兒。我站在講臺上,攥著翻頁筆的手心沁出細汗,筆身不知不覺蒙上了一層薄濕。
今天的課程——探索決策的經濟學奧秘與我的專業緊密相關,盡管已經進行了充分準備,使用通俗易懂的解釋和貼近生活的實例代替深奧的專業術語,但是在正式上課前我心中仍有些不安,擔心對于孩子們而言太過于抽象。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沉沒成本嗎?”
課程剛開始時,三十多雙眼睛齊刷刷望過來。小朋友們紛紛搖起了小腦袋,他們稚嫩的臉上滿是茫然。我笑著念下顯示在投影儀上的概念:“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話音剛落,后排就有個扎高馬尾的小姑娘猛地舉起手。
“老師!我知道了!”她的聲音脆生生的,帶著孩子特有的清亮,“是不是就像我爸說的,以前在老家種土豆賠了錢,現在來這兒尋新的‘活路’,就不能總惦記著那些爛在地里的損失?”
我心里猛地一動,像被什么東西輕輕撞了下。這個萬人安遷社區里,幾乎每個家庭都背著沉甸甸的“過去”——有的人家舍棄了世代耕種的梯田,有的人家放下了代代相傳的手藝,有的人家離開了飽經風霜的老屋。我原想借著這個經濟學概念,告訴孩子們別沉溺于錯誤的選擇,卻沒想到,他們早已在父母深夜的嘆息里、在社區公告欄更換的通知里、在樓道里鄰居們互相傳授的謀生技巧里,觸摸到了生活最真實的肌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老話在金銀山,字字皆重。每次看到孩子們攥著課本的灼灼目光,都覺得他們手里握著的不僅是紙頁,更是一個家庭踮腳眺望未來的期待;每次聽到孩子們洪亮的瑯瑯書聲,都覺得他們認真讀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代人努力走出大山的希冀。那些純凈的眸子里,沉淀著難以言說的心事:有對瓷磚地面不如泥土踏實的警惕,有面對微信掃碼支付時的無措,有穿梭在車水馬龍與霓虹燈影中的迷茫,卻也藏著像石縫里野草般遇風雨而不折,歷歲月而彌堅的韌勁。
教他們計算,不如教他們規劃;教他們識字,不如教他們在變動的生活里找到方向。
“助力黔行”團隊在金銀山的四年里,與其說是支教,不如說是虔誠的見證者——見證孩子們如何在安遷社區的晨光里,把陌生的樓道變成熟悉的街巷;見證那些我們試圖教給他們的道理,最終變成他們眼里閃爍的光,既照亮自己作業本上的字跡,也照亮這個正在拔節生長的新家。風從廣場吹過,帶著遠處工地的水泥味,也帶著孩子們稚氣未脫、分外堅定的“明天見”。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