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志愿宣講活動參與者王鴻
發布時間:2025-08-29 關注:
來源: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
“兩彈一星”志愿宣講活動參與者王鴻
晨霧還凝在赫章金銀山街道安置區的檐角,風鈴被風撞出清響,我指著孔融讓梨的插圖問:“他為什么要把大的讓出去?”穿灰布褂的男孩搶著答:“就像我妹總把烤土豆掰給我,她說我上學費力氣。”話音落,后排幾個孩子跟著點頭——有人說姐姐總把新作業本讓給他,有人講爺爺把肉埋在他碗底,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善意,讓“謙讓”二字有了溫度。
我們順著“成語故事——人物篇”往下走:在“曾子殺豬”里數著誠信有多重,在“程門立雪”里算著尊師的誠意有多厚,最后讓每個孩子把身邊人的美德嵌進成語。“我爸打工回來總幫張奶奶挑水,是‘助人為樂’”“我媽總把曬好的菜干分給鄰居,算‘與人為善’”,陽光漫過窗欞,在孩子們眼里晃出細碎的光,我才懂,美德從不是故紙堆里的故事,早活在他們日復一日的見聞里。
午后的思政課從一段視頻開始。屏幕亮起——雪山下的格桑花在寒風里搖晃,深海的熒光魚吐出藍幽幽的光,沙漠里的仙人掌把根扎得又深又遠。“看,生命有很多顏色”,我指著畫面,“玫瑰是紅的,薄荷是綠的,就像你們,有的愛畫畫,有的會爬樹,都是不一樣的好。”
緊接著的觸摸環節最是熱鬧。孩子們摸著活動中心外的大樹,說“生命是粗糙的,像爺爺的手掌”;有人跑去摸社區的鐵門,回來宣布:“生命比鐵暖,因為會動,會笑。”當視頻切到金銀山街道的老照片——曾經的土坡,如今的磚樓;曾經的羊腸路,如今的路燈——扎羊角辮的女孩忽然說:“生命就是從舊的地方,長出新的樣子,對嗎?”風穿過走廊,掀動他們記滿感受的筆記本,上面畫著帶香味的花、暖乎乎的番茄,還有新舊家園的對比圖。
暮色漫過金銀山的輪廓時,一天的課程頁接近了尾聲。他們或許說不清“美德”與“生命”的定義,卻早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心記著——知道成語里的善意,就藏在鄰居遞來的一碗熱湯里;明白生命的意義,就寫在從土坯房到磚樓的變遷里,寫在自己一天天長大的笑聲里。
教育從來不是往空容器里填東西,而是讓他們看見:那些值得堅守的品格,早已活在身邊人的言行里;那些關于存在的答案,就藏在鼻尖的花香、掌心的溫度,和腳下這片土地新生的紋路里。而我們這些來陪伴的人,不過是有幸見證——見證他們在成語里認出生活的光,在萬物里觸摸生命的暖。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