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東南大學海峽小縱隊響應“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政策號召,以“青春賡續中華文脈,青年解讀‘何以中國’”為指引,圍繞“厝紋尋蹤——閩臺祠堂紋樣的兩岸對話錄”主題,在福建廈門、漳州、泉州、莆田及金門縣五地開展為期12天的暑期社會實踐。
團隊通過專訪福建師范大學和福州大學的兩位研究閩臺建筑的兩位教授,完成超8小時人物專訪、整理5萬字采訪稿;并實地走訪五地14座宗祠、聚落,挖掘閩臺建筑厝紋中的文化密碼,解讀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深厚底蘊。
圖1——海峽小縱隊調研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
調研中,團隊在不同區域發現閩臺建筑厝紋的共性基因與獨特智慧。
漳州趙家堡作為“閩南小汴京”,其箭矢形石窗外寬內窄,既防外人窺探又便于弩箭精準射擊,三合土窗框堅不可摧;北門甕城設武廟構主防線,南門低矮狹小則暗含趙氏皇族對“南下”的禁忌,展現防御功能與歷史記憶的融合。
圖2——趙家堡外寬內窄的箭矢形石窗
廈門集美大社祠堂的燕尾脊弧度舒展,既加快夏季雨水排泄,又因“官式”屬性彰顯宗族榮耀,脊上剪瓷雕以碎瓷拼貼“牡丹富貴”等紋樣,耐高溫紫外線的特性讓紋飾數十年鮮亮如初,這種工藝與金門宗祠的剪瓷雕題材、技法高度一致。
圖3——大社祠堂燕尾脊、剪瓷雕
泉州晉江五店市則呈現“主厝燕尾、護厝馬鞍”的布局,宗祠燕尾脊飾“雙龍戲珠”,民居馬背脊刻簡單植物紋,“脊飾分等”映射傳統宗族等級秩序;“出磚入石”工藝因抗臺風需求誕生,后隨移民傳至周邊,“胭脂紅磚”成為文化底色,與金門古厝特征一脈相承。
圖4——泉州“出磚入石” 圖5——金門“出磚入石”
莆田文峰宮的“花窗脊”采用灰塑工藝,“雙龍戲珠”、“守護神仙”圖案栩栩如生,其風格與金門珠山聚落建筑灰塑技法如出一轍,印證文化傳承脈絡。
圖5——莆田文峰宮灰塑(雙龍戲珠)
為夯實調研結論,團隊深度采訪建筑領域專家與基層文化守護者。
福州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林志森教授提出“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的理念,指出大陸閩南文化是“源”、臺灣是“流”。
圖6——海峽小縱隊與林志森教授合影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郭希彥教授解讀剪瓷雕工藝,證實漳州詔安匠師曾跨海參與金門宗祠修繕,為兩岸工藝同源提供實證。
圖7——海峽小縱隊與郭希彥教授合影
此外,在與趙家堡工作人員、泉州蔡氏宗祠守祠人、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祖居者等人交談的過程中,閩臺文化“根脈相連”的圖景從不同的視角慢慢在小縱隊成員的腦海中清晰起來,這樣的調研既有學術支撐,又具人文溫度。
為使得實踐成果盡可能廣泛傳播,海峽小縱隊通過多元渠道將實踐所得進行轉化。首先,在社交媒體平臺,團隊以“厝紋尋蹤日志”在公眾號連載9篇推送,累計點贊超2千;在小紅書發表3篇筆記,吸引3.6萬次瀏覽,引發兩岸網友互動。此外,隊員林奕含根據實踐調研拍攝的圖片,開發了2款金屬徽章,6款掛件,16款明信片“紋樣會說話”系列文創,聚焦燕尾脊、剪瓷雕等核心構件,助力兩岸青年增強文化認同感。
此次實踐讓閩臺祠堂紋樣的“兩岸對話”從抽象變為具體,燕尾脊的弧度、剪瓷雕的碎片、布局中的宗族邏輯,都是兩岸同根的“活證據”。
接下來,海峽小縱隊將持續深化調研,進一步梳理兩岸厝紋差異與共性,讓“兩岸同門,圓夢一閩”的愿景在青年傳承中逐步實現,以青春力量賡續中華文脈,為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注入鮮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