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安徽財經大學浮云游子團隊走進東風村兒童服務中心,以非遺文化為紐帶,為鄉村兒童開啟了一場沉浸式傳統文化體驗之旅。團隊成員提前數日精心籌備,從剪紙的彩紙到書法的筆墨,每一件工具都承載著對文化傳承的期待。他們跨越城市與鄉村的界限,用青春的熱情喚醒古老技藝的生命力,讓孩子們在觸摸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溫度與厚度。
剪紙工坊:童趣剪影里的文化密碼
"老師,我的紙會變魔術!"7歲的小宇舉著紅紙興奮地喊道。在剪紙環節,隊員們從基礎圖形入手,卻很快被孩子們的想象力帶入了奇幻世界。當小宇提出要剪"會飛的房子"時,隊員李瑤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蹲下身與他共同構思:"翅膀要像蝴蝶一樣輕盈嗎?屋頂要不要加朵云?"在師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碰撞中,紅紙逐漸幻化成帶著翅膀的書包、會游泳的大象,每個作品都跳躍著童真的火花。
當講解"連年有余"的寓意時,9歲的曉萱突然眼睛發亮:"我要剪條最大的魚送給奶奶!"她認真地說,"這樣奶奶的菜籃子就永遠有吃不完的菜了。"孩子們將文化符號轉化為情感表達,讓剪紙不再是平面作品,而成了承載心意的信使。
墨香課堂:橫豎撇捺間的情感書寫 "我的毛筆像在跳舞!"8歲的小嘉握著筆桿笑著。書法課上,隊員王晨用"走路"比喻運筆,讓原本緊張的孩子們放松下來。當寫到"家"字時,教室突然熱鬧起來:"我要給'家'畫個小花園!""我的'家'要有彩虹門!"面對天馬行空的創意,隊員們順勢講解漢字結構與家庭文化的關聯。
小澤認真寫完"家"字后,小心翼翼地把作品收進書包:"我要貼在奶奶床頭,讓她每天都能看到。"稚嫩的筆跡里,傳統文化正悄然生根。墨香中,筆畫不再只是符號,而成了連接親情與文化的橋梁。
文化對話:童言童語中的傳承啟示 "原來舊紙片能講這么多故事!"活動尾聲,小宇舉著作品大聲分享。曉萱則捧著剪紙魚笑眼彎彎:"我現在會用剪刀畫畫啦!"孩子們用最本真的語言,道出了文化傳承的真諦。
服務中心負責人感慨道:"這種'玩中學'的方式,讓傳統文化真正活了起來。"團隊成員也深有感觸:"我們帶來了知識,卻收獲了更珍貴的文化共鳴。當非遺遇見童心,傳承就有了最生動的模樣。"
此次非遺課堂,浮云游子團隊以"互動+體驗"為鑰匙,打開了鄉村兒童認識傳統文化的窗口。未來,他們將繼續探索"年輕化、趣味化"的傳播路徑,讓更多孩子成為傳統文化的"小傳人",讓非遺在童真互動中綻放新的光彩。正如團隊成員所說:"每個孩子的創意,都是傳統文化煥新的種子。"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鄉間土地上,文化傳承的故事正在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