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殤,和平之望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
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2025年暑期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青年學子
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
用實際行動上好社會實踐這門“必修課”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記憶,而南京的記憶,銘刻著一道無法愈合的傷痕,也閃耀著永不屈服的光芒。2025年8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紅色故事青年說”社會實踐團隊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重溫歷史,守望未來。
雕塑無聲,血淚有痕
步入紀念館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震撼人心的主題雕塑。那悲痛的母親、無助的孩童、倒塌的城墻……每一尊雕塑都凝固著一段慘痛的歷史,以無聲的藝術語言,控訴著戰爭的殘酷與暴行的罪惡。它們不僅是紀念館的標志開端,更是所有到訪者情感共鳴的起點,瞬間將人拉回至那個黑暗而沉重的年代。
遺址尋蹤,骸骨泣訴
主體建筑史料陳列館,外形如一把折斷的戰刀,寓意深刻。在這里,發黃的檔案,破碎的衣服,刻印著無法抹去的罪證;在這里,冰冷的鐐銬,銹蝕的刺刀,都凝固著觸目驚心的暴行;在這里,斑駁的日記,泛黃的照片,都記錄著泣血錐心的真相;在這里,沉默的遺骨,殘缺的磚石,都吶喊著永不忘卻的紀念。每一件實物都是無聲的證人,每一份檔案都是不容篡改的鐵證。其意義在于以史為鑒,守護歷史的真實,徹底駁斥任何試圖否認與歪曲歷史的言行。
冥思靜禱,燭照前行
穿過狹長幽暗的冥思廳,光線微茫,墻面掛滿遇難者照片,宛如一條時空隧道。這里隔絕喧囂,引導人們進行深度反思與內心對話。它象征著從黑暗走向光明的過程,寄托著對逝者的無盡哀思,也啟迪生者思考和平的代價與意義。
和平永駐,紫金草綻
行程的終點是寧靜莊嚴的和平公園。象征和平的母親雕像、長明火與大片寓意“和平之花”的紫金草,共同構筑了對未來的美好祈愿。它象征著從悲慘歷史中汲取教訓,邁向和解與發展的未來,強調了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共同捍衛人類的永久和平。
鐘山垂首,暗云疊;秦淮凝噎,冷霜雪。血寫的證詞,在風中卷頁,那是三十萬未愈合的痕,那是三十萬未閉合的視線。
但歷史的風雪中,總有新芽刺破凍土,看今朝執筆,將記憶刻進年輪,以真相為盾,守護永不褪色的證言;以和平為旗,重繪金陵春色滿園。
以史為鑒,礪行致遠。我們以青春之名起誓,定讓每滴血淚都化作晨露,澆灌紫金草綻放的明天;讓每段記憶都成為星火,點燃人類文明的燈盞。
(楊雨佳,薛媛,殷思雨,孟令通,門澤琪,單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