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清晨,西安培華學院8名大學生組成的暑期“延安精神志愿宣講團”實踐團隊,懷著對革命圣地的崇敬之情,從西安乘坐K8204次列車啟程前往延安。此次實踐活動以“傳承紅色基因,感悟延安精神”為主題,旨在通過實地探訪、歷史學習和互動交流,讓青年學子在革命歷史中汲取成長力量,深化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解。
圖1為團隊成員們剛到達延安站 焦夢瑤 供圖
當日中午12時15分,列車準時抵達延安站。團隊成員簡單用餐休整后,于14時整抵達延安革命紀念館。這座位于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的紅色地標,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展廳面積達1.5萬平方米,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系統展示了1935年至1948年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歷程。
圖2八名學子到達延安革命紀念館 王可怡 供圖
展廳內的歷史回響:從文物中觸摸崢嶸歲月 進入紀念館序廳,迎面可見“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個金色大字,兩側浮雕生動再現了紅軍長征、延安大生產等歷史場景。團隊成員在講解員的引導下,依次參觀“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新民主主義的模范試驗區”等展區。
展柜中,泛黃的《論持久戰》手稿字跡清晰,見證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中運籌帷幄的日夜;玻璃罩內,一把銹跡斑斑的步槍旁擺放著當年戰士們縫制的布鞋,針腳細密中透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堅韌;復原場景里,模擬的延安窯洞內陳設著煤油燈、木桌和紡車,還原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生活環境。成員們不時駐足記錄,用手機拍攝展品細節,在筆記本上標注歷史事件的時間節點,低聲交流著對“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精神的理解。
圖3圖3為學子們進入紀念館序廳所拍攝 李琳 供圖
意外的相遇:革命前輩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大生產運動”展區,團隊成員偶遇一位頭發花白、身著中山裝的老人。老人主動上前詢問隊員們的來歷,得知是大學生實踐團隊后,熱情地指著展區內一幅《南泥灣開荒》油畫打開了話匣:“我父親當年就在三五九旅,這幅畫里的場景,他跟我講過無數次。”
老人指著畫旁陳列的一把開墾用的镢頭說:“這工具看著簡單,卻是當年戰士們的‘武器’。那時候沒有機械,全靠人力開荒,一天下來手上全是血泡,沒人喊苦。我父親說,大家心里想的就是‘多打糧食,支援前線’,為了不讓老百姓餓肚子,再累都值。”隨后,他又走到一件補丁摞補丁的軍大衣前,眼眶微紅地回憶:“這件衣服的樣式,和我父親當年穿的一模一樣。冬天沒有棉衣,就把干草塞進去御寒,可就算這樣,隊伍里沒人掉隊,打仗時個個往前沖。”
近半小時的交流中,老人結合自身經歷,將文物與歷史事件串聯成生動的故事。隊員小李在聽完后說:“課本里的‘大生產運動’是一段文字,今天通過前輩的講述,才真正明白‘艱苦奮斗’不是口號,是無數人用雙手和信念拼出來的希望。”
圖4為隊員們聽老人講述當年的日子 程壚坪 拍攝
青年感悟:讓延安精神成為成長的“指南針” 17時30分,參觀接近尾聲。在紀念館廣場的毛澤東同志銅像前,團隊成員自發組織了一場簡短的分享會。隊員小劉說:“看到老一輩革命家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寫出《實踐論》《矛盾論》等照亮中國革命道路的著作,再對比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更覺得要珍惜時光,把‘實事求是’的精神用到專業學習中。”隊員小藺則表示:“那位老前輩的話讓我印象最深,他說‘延安精神不是放在博物館里的,是要一代代人做出來的’,接下來的實踐中,我們會帶著這份感悟走進鄉村,用實際行動踐行青年責任。”
據悉,團隊將在延安開展為期7天的實踐活動,接下來將前往楊家嶺革命舊址、梁家河村等地,深入鄉村小學開展紅色故事宣講,并調研延安鄉村振興的現狀。
此次延安革命紀念館之行,不僅讓實踐團隊成員系統學習了革命歷史,更通過與歷史見證者的對話,讓“延安精神”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正如團隊指導老師在總結中所說:“紅色實踐的意義,在于讓青年一代明白‘從哪里來’,更清楚‘往哪里去’——這份感悟,將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最珍貴的收獲。”
圖5為延安革命紀念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