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寧波工程學院英語241班“探藝尋脈”社會實踐隊五名成員深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非遺館,開展為期一天的“剪紙非遺的傳承與跨文化傳播”主題實踐活動。隊員們專訪寧波市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任畢君,深度體驗傳統剪紙技藝,親手創作剪紙團扇文創,并重點探究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傳播策略與挑戰。
指尖乾坤:解碼南北剪紙的千年靈韻
“剪紙不是簡單的鏤空,它是用剪刀在紅紙上‘畫畫’,每一刀下去都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情感的流淌。”在鄞州非遺館彌漫著紙香的創作室內,寧波市代表性剪紙非遺傳承人任畢君指間翻飛,伴隨著細碎的“沙沙”聲,一張普通的紅紙在她手中魔術般幻化為線條流暢、寓意祥瑞的“龍鳳呈祥”圖。圍坐一旁的實踐隊員們屏息凝神,驚嘆于這看似樸素卻蘊含無限可能的技藝。
當實踐隊員問及剪紙藝術的核心精髓時,任畢君輕撫著桌上泛黃的明清花樣樣本,道出了“刀味”與“紙感”的辯證關系。“刀味是力量與節奏在紙上的烙印,紙感是紙張對剪刀的回應與韌性。”她拿起一幅北方剪紙作品,其風格粗獷豪放,輪廓分明,充滿“剪”的力度感,“這體現了北方平原的開闊與民風的直爽。”接著,她又展示了一幅細膩如工筆的寧波本地作品,紋樣繁復精巧,曲線婉轉流暢,“這是我們江南‘刻’的功夫,講究纖毫畢現,呼應的是水鄉的柔美與生活的精致。這差異,是地域風物和生活哲學在方寸之間的無聲對話。”

圖為任畢君為組員們講解剪紙作品。鄭思萱供圖。
匠心初體驗:從“剪不平直線”到文創誕生
理論講解后,實踐迎來了最具挑戰性的環節——親手制作。隊員們從最基礎的紋樣入手,看似簡單的生肖紋樣,卻讓初次執剪的大學生們手忙腳亂。“眼睛看會了,手卻說不會,”隊員王瀚曼苦笑著展示自己剪得歪歪扭扭的線條,“原以為剪紙是‘減法藝術’,做起來才知分寸拿捏之難。”任畢君見狀,耐心示范“先繁后簡、由里及外、寧慢勿斷”的十二字口訣。她強調指關節的穩定發力與剪刀角度的微調,并讓隊員們嘗試用“掏剪”技法鏤刻細小的花瓣紋路。
經過近兩小時的反復練習和導師手把手糾正,隊員們逐漸掌握了基本技巧,成功剪出了形態各異的生肖動物和簡單的四瓣花卉。隨后,實踐進入創意轉化階段——制作剪紙團扇。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將自己剪好的作品,涂上薄薄的膠水,再精準地貼合在素白的團扇骨架上。古老的剪紙藝術與現代實用器物在這一刻完美交融。隊員方吳瓊看著自己完成的團扇,感慨道:“當親手把平面的剪紙立體化地呈現在扇面上,感受到的不僅是技藝的溫度,更是傳統‘活’在當下的生命力。”

圖為組員們親手制作剪紙作品。方吳瓊供圖
對話世界:剪紙“出海”的挑戰與青年橋梁
實踐的核心議題之一——剪紙的跨文化傳播,引發了隊員們的深度思考。面對“如何讓西方觀眾理解中國剪紙深意”的提問,任畢君分享了她帶領外國友人體驗剪紙藝術真實經歷。“文化隔閡是首要挑戰,”她舉例說,“比如紅色在中國象征喜慶,但在某些西方文化語境中可能帶有不同意味;‘龍’的形象在東西方的解讀也大相徑庭。” 她的解決之道是“在地化融合”與“普世化表達”。
“在德國友人的體驗中,嘗試用剪紙表現格林童話中‘小紅帽’的故事場景;在圣誕節期間,則設計融合圣誕樹、雪花、馴鹿等元素的剪紙窗花。” 任畢君認為,找到目標文化熟悉的符號作為切入點,能有效降低理解門檻。同時,她更看重剪紙承載的“東方哲學”的傳遞。“你們英語專業的學生,正是絕佳的‘文化轉譯者’,”她鼓勵實踐隊員們,“可以用外語闡釋剪紙中‘陰陽’的虛實相生之道,‘留白’所蘊含的無限想象空間,‘以剪代筆’所體現的簡約美學。這些深層的文化邏輯和審美哲學,比單純展示技法更能觸動人心,引起共鳴。”
任畢君特別指出,數字媒體是青年賦能非遺傳播的利器。她出鏡了鄞州非遺館制作的系列視頻,通過精心制作的短視頻,將復雜的剪紙步驟拆解成易懂的片段,并展示剪紙作品在多元場景中的應用以及吉祥寓意。“這種動態的、生活化的呈現,打破了時空限制,吸引了大量海外年輕粉絲。他們留言說,透過剪紙這扇窗,看到了一個靈動、智慧、充滿創造力的當代中國。”
青年回響:從體驗到擔當
一天的深度實踐,讓隊員們收獲遠超預期。實踐隊長李曉軒總結道:“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藝體驗,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尋根與傳播啟蒙。任老師讓我們看到,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可以呼吸、生長、對話的活態文化。作為外語學習者,我們更意識到自身在跨文化溝通中的獨特價值——用世界的語言,講述中國手藝背后的智慧與情感,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活動尾聲,實踐隊員們手持自己制作的剪紙團扇,在非遺館標志性的剪紙藝術墻前合影留念。光影交錯間,古老的剪紙藝術與青春的面龐相互映照,預示著這條連接傳統與現代、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非遺傳承之路,正因青年的參與而煥發新的生機。

圖為組員合照。朱波曼供圖。
(通訊員 李曉軒 王瀚曼 方吳瓊 鄭思萱 朱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