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日照非遺場域,探查旅游產品體驗價值提升
發布時間:2025-08-13 關注: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
穿梭日照非遺場域,探查旅游產品體驗價值提升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民族記憶和文化基因,非遺作為人類代代相傳的寶貴遺產,深深植根于每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之中,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為此,7月3日至4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一行14人,奔赴日照市博物館、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東夷小鎮、秦慧敏黑陶工作室、王家皂旅游小鎮等地,開展非遺調研實踐,深入探尋城市文化脈絡,解鎖非遺傳承密碼,用青春腳步丈量文化傳承之路。
市博物館:溯源歷史,對話非遺傳承根基
上午9:10,隊員們準時踏入日照市博物館。在講解員生動解說中,古老器物承載的歷史緩緩鋪陳,從陶器紋理到傳統技藝溯源,隊員們在歷史與非遺交融處探索,試圖從歲月沉淀里,找尋非遺傳承的最初脈絡。10:00起,隊員們兵分兩路,一組與場館工作人員深度交流,了解展陳設計如何呼應非遺保護使命,挖掘背后鮮為人知的非遺搶救、修復故事;另一組主動貼近游客,以閑聊開啟對話,從大眾視角捕捉對非遺展示的直觀感受,同步邀請填寫問卷,收集不同年齡、地域游客對非遺認知的數據,為后續調研錨定方向,讓歷史與當下的非遺觀察相互映照。
市文化館:聚焦當下,解碼傳承現實命題
下午2:30,探查隊轉戰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約1個小時的講解下,快速勾勒出本地非遺項目“活態傳承”的現狀版圖,從傳統技藝存續情況到民俗活動傳承困境,隊員們聽得專注。講解結束,交流環節立即開啟:與場館人員圍坐,探討非遺保護規劃如何適配城市發展節奏,追問“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傳承舉措的落地難題與成效;轉身融入游客群體,傾聽普通民眾體驗非遺展示的真實感受,邀請填寫問卷,從理論設計到實踐反饋,全方位挖掘非遺傳承在當下遭遇的困境與潛藏機遇,讓調研更具現實參照。
東夷小鎮:工坊走訪,觸摸非遺市井溫度
晚上7:00,東夷小鎮華燈初上,煙火氣彌漫。隊員們穿梭于青石板路,走進秀文齋等非遺工坊。與店主圍坐,聽他們講述守護非遺技藝的堅守故事——從學藝時的艱辛,到創新產品、吸引年輕顧客的嘗試,再到疫情等沖擊下的生存挑戰,字里行間滿是對非遺傳承的熱忱與無奈。轉身與游客交流,看他們體驗非遺手作時的好奇與驚喜,記錄游客對非遺“可觸摸、可體驗”形式的認可與建議,同步邀請填寫問卷,從市井煙火中,感受非遺在民間傳承的生機與亟待突破的瓶頸。
秦慧敏黑陶工作室:工藝解碼,對話匠人匠心
下午3:00,秦慧敏黑陶工作室里,泥土氣息與匠心交融。秦總親自講解,從拉坯時的力度把控,到燒制環節的溫度奧秘,細致拆解黑陶工藝的“獨家密碼”。隊員們圍站一旁,觀察匠人手法,追問傳承細節:傳統黑陶紋樣如何創新適配現代審美,年輕學徒培養面臨哪些現實難題,電商時代黑陶非遺產品的推廣策略……與秦總的深度訪談,讓隊員們觸摸到非遺傳承中“人”的核心力量,解碼技藝堅守與創新的平衡邏輯。
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游客視角,洞察非遺傳播效能
下午4:40,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人流如織。隊員們迅速融入熱鬧場景,以“非遺在旅游中的存在感”為切入點,主動向游客發起邀請,通過問卷收集信息。從年輕人對非遺文創的興趣,到中老年群體對傳統技藝表演的關注,隊員們耐心引導填寫,捕捉游客對非遺的認知度、興趣點,分析旅游場景中非遺傳播的優勢與不足,為后續探索“非遺+旅游”融合路徑,積累最鮮活的市場反饋。
王家皂旅游小鎮:游客聲音,完善調研拼圖
晚上6:30,王家皂旅游小鎮迎來夜游高峰。隊員們抓住客流契機,針對不同游客群體(親子家庭、青年背包客、老年團等),發放非遺調研問卷,補充旅游場景下多元人群的非遺認知數據。從親子家庭對非遺研學的需求,到背包客對非遺體驗項目的期待,再到老年游客對傳統非遺回歸的呼吁,每一份問卷填寫,都為兩天的調研收尾工作添磚加瓦,讓非遺調研的“拼圖”,在游客聲音的補充中,愈發完整、立體。
兩日行程,隊員們穿梭于場館、景區、工坊,以腳步丈量非遺傳承路,用訪談、問卷挖掘一手信息。這不僅是一次非遺探查實踐,更是青春助力文化傳承的生動注腳。過程中,隊員們看到非遺傳承的堅守與創新,也直面傳播窄、受眾少、商業化難等現實困境。未來,探查隊將持續整理調研數據,提煉實踐思考,嘗試為日照非遺傳承、文旅融合輸出青春方案,讓青春與文化傳承同頻共振,助力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更亮光彩。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