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于日照校區召開社會實踐動員大會,正式拉開暑期社會實踐序幕。本次實踐聚焦"民宿聚變·空間重構——日照張家臺村在旅游業驅動下的空間結構與經濟生態優化研究”主題,由實踐隊隊長張璐菡主持并部署具體行動方案,全體隊員精神飽滿,整裝待發,決心深入漁村一線,探尋旅游驅動下鄉村空間轉型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圖為隊長在講動員大會注意事項
張家臺村,這座依偎在日照黃金海岸線上的傳統漁村,正經歷一場由旅游業、尤其是民宿產業爆發式增長所驅動的深刻轉型。昔日以漁業為主導的空間格局與社會經濟網絡,在洶涌的旅游浪潮沖擊下,其物理形態、功能布局、社會關系及經濟結構均面臨系統性重構。漁隅勘行實踐隊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極具時代特征與研究價值的鮮活樣本。張家臺村的變遷,是觀察“旅游如何成為撬動鄉村空間優化升級與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核心力量” 的絕佳窗口。民宿集群的崛起,不僅重塑了村落的肌理——改變著土地利用方式、交通組織效率、公共空間活力與建筑風貌特征,更深刻影響著社區內部的經濟分工、利益分配、文化認同以及村民與游客、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理解這一“聚變”過程的內在邏輯與多維影響,對探索沿海漁村乃至更廣泛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本次實踐承載三重核心使命:一是精準解析張家臺村在旅游驅動下空間結構的變遷軌跡,聚焦民宿集聚對村落形態、功能與環境產生的系統性影響;二是深入評估民宿繁榮對本地就業結構、村民收入來源及相關產業鏈的輻射效應,診斷其對社區經濟韌性與可持續性的作用;三是基于調研識別發展瓶頸,為空間優化、產業升級及社區治理提供可操作策略,最終凝練可推廣的“旅游驅動型鄉村空間-經濟協同優化”的“張家臺經驗”。
為確保調研的全面性與深度,隊長張璐菡在動員會上重點部署了針對"四大核心群體"的深度調研方案:對于民宿經營者,重點訪談其投資動機、運營模式、客源結構、經營挑戰與收益狀況;了解其對村落環境、基礎設施、政策支持的需求與評價;探究其與本地社區的互動關系及對當地文化傳承的態度;對于游客,通過隨機訪談,了解其選擇張家臺民宿的原因、消費偏好、滿意度評;分析其活動空間范圍、消費結構及對村落整體印象;收集其對提升體驗的建議。
對于本地村民,深度訪談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的村民,了解其生活變遷、對旅游開發的認知與態度;重點考察其是否從民宿及相關產業中獲益、獲益程度及方式;傾聽其對環境變化、社區關系、文化傳承的看法及訴求。對于村委會, 系統訪談村兩委干部,獲取村莊發展規劃、旅游開發政策、土地利用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措施等官方信息;了解其對民宿產業發展的引導、規范與管理策略;探討其在協調各方利益、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思路與挑戰。
圖為動員大會現場
曲阜師范大學“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此行立足扎實調研與青年視角,預期形成核心成果并積極擴大社會影響。核心產出包括《張家臺村民宿發展與空間利用初步調研報告》,系統整合對民宿經營者、游客、村民及村委的深度訪談與田野觀察數據,清晰勾勒產業現狀、空間演變特征及各群體核心關切;通過照片、手繪示意圖及文字記錄,生動捕捉村落風貌、民宿集群分布及典型空間場景,為理解旅游驅動下的鄉村變化提供直觀素材;再者聚焦實踐發現的關鍵議題,提出基于學生視角的建設性思考。為最大化實踐價值與社會影響力,團隊將精心提煉調研精華,撰寫通俗易懂、故事性與專業性兼具的通訊稿件,積極向社會實踐展示平臺投稿,力求將張家臺村在旅游浪潮中的探索、機遇與挑戰呈現給更廣泛的公眾,引發社會對濱海漁村可持續發展路徑的關注與思考,同時展現當代大學生深入基層、學以致用的責任擔當。
圖為實踐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