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學“助聯萬家 浙里共富”實踐團:情系越城助聯基層,共筑民生溫暖通途
發布時間:2025-08-12 關注:
來源: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助聯萬家 浙里共富”實踐團
浙江工商大學“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實踐團:情系越城助聯基層,共筑民生溫暖通途
來源: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基層服務實踐團
2025年7月25日,浙江工商大學“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實踐團走進紹興市越城區助聯體,開展了一場以“民生體驗官”為主題的沉浸式調研。團隊成員在指導老師陶旭輝、霍錦葭的帶領下,學生負責人舒馨悅組織下,深入了解助聯體創新模式,剖析運行困境,并提出青年視角的優化建議,為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貢獻青春智慧。
三級網絡織密救助服務網,民生關懷觸手可及
實踐團首先參觀了越城區助聯體的三級服務網絡體系。該體系以“黨建統領、供需銜接、社會參與”為原則,構建了“區—鎮街—村社”三級服務網絡,實現社會救助資源的全域覆蓋與精準觸達。區級樞紐平臺作為“大腦”,統籌全區救助資源;鎮街服務站則是“神經中樞”,負責需求對接與項目協調;村社服務點則如“神經末梢”,扎根社區,確保幫扶措施落地到戶。三級網絡形成了自下而上匯聚需求、自上而下配送服務的雙向閉環,有效破解了傳統救助中的“供需錯配”難題。
多元共治激活社會力量,共富路上攜手前行
越城區助聯體不僅依靠政府主導,更成功激活了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元主體,形成“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共治格局。企業通過設立專項幫扶基金、冠名公益項目反哺社會;社會組織填補專業化服務空白,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專業機構入駐平臺,為特殊群體提供深度服務;志愿者隊伍則以“專業+非專業”雙軌制,大學生參與基礎服務,持證專家提供上門服務。助聯體創新構建“資源匹配器”,將企業捐贈、社會組織服務、志愿者特長等要素拆解為標準化“資源包”,實現需求與資源的智能高效匹配,形成“一條龍”幫扶鏈,社會力量產生乘數效應。
破解困境,青年建言助力共富之路行穩致遠
座談環節中,助聯體工作人員坦言,當前仍面臨幫扶覆蓋面不足、資源有限、“夾心層”群體幫扶缺口、專業服務力量不足等挑戰。針對這些困境,實踐團成員提出:將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習與個案跟蹤結合,形成長效幫扶機制;開發“智能匹配算法”,優化資源配置效率;設計“多維貧困評估體系”,引入就業狀況、心理狀態等新指標;規劃“青苗計劃2.0”,通過“理論培訓+實務督導”提升志愿者專業能力。團隊建議獲得工作人員認可,雙方期待后續深化合作,將創新構想落地見效。
青年擔當,青春智慧點亮民生工程
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的調研,更是一次關于共同富裕的生動課堂。團隊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三級網絡和多元共治的創新價值,認為越城區助聯體的經驗對全國同類地區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作為新時代青年,實踐團成員既是民生工程的見證者,更是共建者。未來,團隊將繼續以“民生體驗官”身份,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惠民舉措,讓青春智慧與民生需求深度融合,助力“浙里共富”之路更加暢通。
浙江工商大學“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實踐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年擔當,讓越城助聯體的創新之花開遍更多角落,共同書寫民生溫暖與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
文案:張子涵、楊紫淳、易清越、王斌元
攝影:余汶思、方璐陽、周湘怡、顧嘉憶
——浙江工商大學“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實踐團供稿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