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暑期社會實踐】——探尋日照非遺,觸摸山海之間的文化根脈
發布時間:2025-08-08 關注: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
【曲園學子暑期社會實踐】——探尋日照非遺,觸摸山海之間的文化根脈
在山東半島東南端,黃海之濱的日照,海浪與礁石的千年對話不僅塑造了這座城市的地理肌理,更孕育出獨具地域特質的文化基因。作為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日照的非遺傳承如同深埋于山海之間的活態化石,既鐫刻著先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也承載著齊魯文化在海濱地域的獨特演繹。從漁民號子的粗獷雄渾到黑陶技藝的精雕細琢,從傳統戲曲的婉轉唱腔到民俗儀式的莊重傳承,這些散落于市井鄉野的非遺項目,如同一條條隱秘的文化脈絡,串聯起日照從遠古到當下的文明記憶,成為解讀這座城市精神密碼的重要鑰匙。為了弘揚非遺文化,傳播非遺精神,7月3日至4日,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一行14人,奔赴日照市博物館、文化館、東夷小鎮、王家皂旅游小鎮等地,開展非遺實踐調查,探尋文化根脈。
市博物館:歷史的印記,傳承的根基
七月三日上午九點十分,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隊抵達日照市博物館。在講解員一路聲情并茂講解下,日照厚重的歷史撲面而來,從原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從陶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的更替,從鹽業的發展興起再到沉寂,這些文物承載的歷史鋪陳開來。在這漫長的歷史文脈中,探尋著非遺傳承的最初面貌。十點后,隊員分為各小組,各自行動尋找目標,進行實踐調查。部分隊員選擇與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訪談,挖掘鮮為人知的非遺故事與非遺技藝;另一部分則選擇與游客貼近,以大眾的視角感受非遺傳承的直觀感受,邀請他們填寫問卷,以便后續調研調整方向,打下堅定數據基礎。
市文化館:文脈的傳承
七月三號下午兩點半,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隊轉戰日照市文化館(市非遺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文化館講解員將近一個小時的講解下,日照市非遺項目的傳承情況在隊員面前緩緩展開,從非遺傳承情況到非遺作品產出情況,隊員們了然于胸。講解完成后,有隊長帶頭向講解員發起訪談,其余隊員則向游客進行調查,邀請他們填寫問卷,傾聽民眾對于非遺的感受,全方位了解非遺處境,讓調研更加真實。
東夷小鎮:感受工坊非遺
七月三號晚上七點,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隊抵達日照東夷小鎮,小鎮作為非遺文化展示窗口,匯聚多項地方非遺項目。其中,日照黑陶制作技藝尤為突出,匠人現場演示拉坯、雕刻等工序,展現“薄如紙、亮如漆”的工藝特色。此外,漁民號子、呂劇等非遺表演常態化開展,游客可參與體驗。小鎮通過非遺工坊、展覽區等載體,將傳統技藝與旅游融合。但部分項目存在展示形式單一問題,建議增加互動體驗環節,增強非遺活態傳承活力,助力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雙贏。隊員隨后逐份發放調查問卷,從市井煙火中感受非遺傳承。
日照海濱森林公園:游客視角下的非遺
七月四號下午四點四十分,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隊抵達日照海濱森林公園,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內非遺資源呈現“海洋文化為核、民俗傳承為脈”的特征。實地探查發現,現存非遺項目主要集中于傳統技藝與民俗活動兩類。傳統技藝類以漁民號子、貝雕工藝為代表。民俗活動類以“祭海節”為典型,現代展演性質增強,傳統祭祀儀軌簡化,原生文化內涵漸弱。這里游客眾多,年輕人較多,其次則是中老年群體,幼兒較少。非遺探查隊隊員迅速融入這熱鬧的場景,向游客發放問卷,收集信息,積累非遺反饋。
王家皂旅游小鎮:完善非遺探查
七月四號晚上六點三十分,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轉場至王家皂旅游小鎮,隊員們抓住晚市高峰,針對游客迅速發放調查問卷,補充非遺調查多元數據。每一份問卷的填寫,都是對非遺探查實踐的補充與完善,不斷地添磚加瓦,讓這次的非遺探查更加完整。
兩日的時間內,隊員們輾轉于博物館、文化館、各種景區、各種工坊,用實踐來丈量非遺的傳承之路,用訪談和調查來弄清非遺處境。在這些路程中,隊員們看到了部分非遺的輝煌與落幕,看到了非遺傳承人的堅守等等。未來,非遺探查隊將持續輸出數據與觀點,助力非遺傳承。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