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清晨總帶著點慵懶的熱。天剛亮透,蟬鳴就支支吾吾地爬上來,像被曬化的糖絲。露水還掛在月季花瓣上,被第一縷陽光照得透亮,風一吹就簌簌往下掉。樓下的早點攤支起了藍布棚,油條的香氣混著豆漿的熱氣漫過來,給這燥熱的天添了點實在的暖。7月15日,馬鞍山市花山區沙塘路街道上機械工程學院“拾光者”實踐團隊的20余名青年學子,帶著掃帚、夾子、水桶,一場為社區環境“煥新”的志愿行動,就此展開。
團隊迅速按照街道指引劃分區域,有條不紊地投入清掃。主干道上,堆積的梧桐葉被大掃帚推成整齊的堆垛,嵌在路面的煙蒂、紙屑經夾子細致剝離,青灰色的路面逐漸顯露出干凈底色;背街小巷中,磚石縫隙里的塑料碎片被指尖一一摳出,墻根瘋長的雜草連根系拔起,露出整潔的墻基;社區公告欄的玻璃蒙塵被清水拭去,公益廣告的色彩重新鮮亮,銹蝕的欄桿在抹布反復打磨下透出金屬光澤。工具碰撞的脆響與掃帚摩擦地面的沙沙聲,在晨霧中交織成獨特的勞動韻律。
攻堅衛生死角時,團隊的協作力令人動容。一處居民樓后巷,廢棄家具與霉變紙箱堆成近兩米高的"小山",高溫下的異味在狹窄空間里彌漫。隊員們無需多言,自發形成高效流水線:有人托舉柜體邊緣,有人俯身抬升底座,其余人接力傳遞散落碎料。汗水順著下頜線滴落,在地面洇出深色圓點,藍色馬甲后背的鹽漬隨動作層層疊加。近一小時合力清運后,閉塞的巷弄豁然開朗,露出的水泥地面甚至能映照出天空流云。
三小時持續作業里,沒人因汗流浹背停歇,沒人因雜物污穢退縮,甚至沒人刻意擦拭臉上的灰塵。當最后一袋垃圾投放到指定點位,眾人回望整潔的街道,手掌磨出的紅痕、胳膊沾著的泥點,都成了最鮮活的勛章。
據統計,此次行動累計清掃街道2公里,清理衛生死角10余處,搬運廢棄雜物15車,擦拭公共設施30余處。沙塘路街道負責人實地查看后連連稱贊:"沒想到青年學子能吃下這份苦,沒想到清理能如此細致徹底,更沒想到年輕人的行動力這樣強勁。"
日頭漸高時,團隊列隊離開社區,居民們的笑臉與揮手致意成為生動注腳。這群"拾光者"不僅拾凈了社區角落,更拾起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初心——他們用沉默而堅定的實干證明,青春的力量從不在喧囂口號里,而在俯身勞作的掌心,在汗滴入土的瞬間,在為社區添一抹亮色的擔當里。
此次實踐是"實踐育人"理念的生動詮釋。通過深入社區一線,青年學子在勞動中觸摸社會肌理,在服務中深化責任認知。那些街角的衛生死角,是青年了解基層的窗口;那些沾滿汗水的工具,是連接校園與社會的紐帶。當"拾光者"的身影消失在街道盡頭,留下的不僅是整潔環境,更是青年與社區共同成長的溫暖印記。
這樣的青春實踐,正成為學子成長的必修課。它讓書本知識走出象牙塔,讓年輕肩膀扛起社會責任,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一次次俯身清掃中沉淀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沙塘路街道的清晨只是起點,未來,更多"拾光者"將帶著這份實干與擔當,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