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員,我有幸參與了宿遷市雙良鴻城灣社區的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我的主要任務是撰寫活動新聞稿和參與制作調查問卷。這次實踐不僅讓我深刻體會到“知行合一”的意義,更讓我明白,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既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愛心的傳遞者。
新聞稿的撰寫是我此次實踐的重要任務之一。從活動策劃階段開始,我就意識到,文字不僅是記錄的工具,更是傳遞情感與價值的橋梁。在活動現場,我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孩子們聆聽成語故事時專注的眼神、參與節氣游戲時歡快的笑聲、分享心理困惑時真誠的傾訴……這些瞬間讓我深深感動,也讓我更加堅定要用文字將這些溫暖定格。
在撰寫《童心筑夢七彩行 傳統文化潤心田》這篇新聞稿時,我特別注重兩點:一是真實還原活動現場的氛圍,二是突出活動的教育意義。例如,在描寫“古音今聲”成語課堂時,我不僅記錄了楊宏同學的講解內容,還通過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的細節,展現他們的熱情;在“打跑小怪獸”心理課堂部分,我引用錢學森、屠呦呦等科學家的真實故事,強調挫折教育的價值。通過這樣的細節描寫,我希望讀者能感受到活動的生動性與深刻性。

除了新聞稿,我還參與了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制作。問卷主要面向社區兒童和家長,旨在了解他們對傳統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認知情況,以及對活動的反饋。在設計問題時,我們團隊反復推敲:如何讓問題既簡潔明了又能獲取有效信息?例如,我們設計了“你最喜歡的活動環節是什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以及“你認為二十四節氣對現代生活有幫助嗎?”這樣的量表題。
通過問卷分析,我們發現孩子們對“農諺拾穗”節氣科普環節興趣濃厚,而家長則對心理健康教育環節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些數據不僅為團隊后續活動提供了改進方向,也讓我認識到,社會實踐不能僅憑熱情,更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

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此次實踐讓我將課堂所學應用于實際。從采訪技巧到稿件撰寫,從語言表達到邏輯梳理,每一步都考驗著我的專業素養。尤其是如何用簡潔的語言傳遞豐富的信息,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增強稿件的感染力,這些都是在課本中無法完全習得的技能。
實踐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新聞稿的完成離不開團隊成員提供的素材和照片,問卷的設計也凝聚了大家的智慧。例如,在修改稿件時,隊友們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讓內容更加充實;在分析問卷數據時,我們分工合作,效率大大提高。
與社區孩子們的互動讓我意識到,社會實踐的意義不僅在于“完成一項任務”,更在于“播下一顆種子”。當我看到孩子們在“勤學墻”上寫下“我要像蘇秦一樣努力學習”時,當我聽到家長感慨“這樣的活動應該多舉辦”時,我深深感受到,我們的微小行動或許能成為他們成長的助力。
盡管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新聞稿的傳播范圍有限,未能讓更多人了解活動的意義;問卷的樣本量較小,數據分析的全面性有待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讓我更加明確未來的努力方向:提升自己的傳播能力,學習更專業的調研方法。

未來,我希望繼續參與此類實踐活動,用文字記錄更多溫暖的故事,用行動傳遞更多正能量。同時,我也計劃將此次實踐的收獲融入日常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這次社會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字是有溫度的,行動是有力量的。當我用筆記錄下孩子們的笑臉時,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以文字傳遞溫暖,用行動播種希望。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肩負著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使命。這條路或許漫長,但每一步都充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