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黨史、感悟革命精神,8月5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逐光尋訪隊”走進渡江勝利紀念館,通過實地參觀、聆聽講解等方式,重溫解放戰爭時期渡江戰役的壯闊歷史,在紅色教育中汲取奮進力量。
渡江勝利紀念館坐落于長江之畔,主體建筑以“木船渡江”為設計靈感,象征著人民解放軍乘木船突破長江天險的壯舉。紀念館前49根紅色立柱巍然矗立,整齊排列成陣列式布局,氣勢恢宏。立柱高約10米,柱身呈紅褐色,象征著1949年渡江戰役的勝利年份,每一根都如同歷史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那段突破長江天險、解放江南的壯闊歷程。

圖為渡江勝利紀念館前的紅色立柱 劉笑然供圖
史料陳列:觸摸軍民同心的熱血溫度“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這句標語在渡江勝利紀念館的展墻上如同一團跳動的火焰格外醒目,剛勁有力的字跡里仿佛還能聽見當年軍民齊聲吶喊的回響。實踐團隊的成員們駐足凝視影像屏幕與泛黃史料,仿佛瞬間被拉回了那個戰火紛飛卻熱血沸騰的年代。屏幕里閃過的畫面中,百姓的面容質樸得像腳下的土地,黝黑的臉龐上刻著歲月的溝壑,卻擋不住眼神里的光亮——那是對解放軍的信任,對勝利的渴望,更是“軍民一心”四個字最生動的注解。這些平凡的身影,用最實在的行動詮釋著“共赴勝利”的勇氣,他們的眼神穿越時空,與駐足觀看的團隊成員們相遇,將那份跨越七十余載的熱血溫度,一點點傳遞到每個人的心底,讓人真切感受到,渡江戰役的勝利,不僅是槍林彈雨中的沖鋒陷陣,更是千萬百姓用肩膀扛起的民心所向。

圖為“逐光尋訪隊”隊員駐足參觀 劉笑然供圖
在武器陳列區,一排排陳舊的槍支靜靜“佇立”。這些曾在渡江戰役中沖鋒陷陣的武器,雖已褪去硝煙,卻依然帶著歷史的厚重。它們見證了解放軍戰士以簡陋裝備對抗敵人的無畏,也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勝利的來之不易——是戰士們的熱血犧牲,是百姓們的傾力支持,共同鑄就了渡江戰役的輝煌戰果。圖中的日本三八式步槍,它細長的槍身和獨特的防塵蓋設計,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它的來歷。在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之一,而在解放戰爭中,我軍通過繳獲將其為己所用。這把槍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反抗侵略到推翻反動統治的偉大歷程,也成為了我軍靈活運用敵人武器打擊敵人的有力證明。

圖為渡江戰役勝利紀念館內槍支 劉笑然供圖
場景復原:重現渡江戰役的壯烈瞬間一艘艘渡江木船與逼真的場景復原,瞬間將團隊成員帶回1949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在大型場景展示區,波濤洶涌的江面、炮火紛飛的戰船,生動再現了解放軍戰士乘木船強渡長江的壯烈畫面。船帆上,毛主席詩詞筆力遒勁,與江面的戰火硝煙交織,訴說著“宜將剩勇追窮寇”的豪邁決心。木船雖歷經歲月,卻依舊能讓人感受到當年戰士們“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的堅定信念,仿佛看到他們迎著槍林彈雨,奮勇向前的身姿。

圖為渡江戰役復原場景 劉笑然供圖
感悟傳承:讓紅色精神照亮青春征程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們不時交流感悟,被革命先輩的英勇與軍民同心的力量深深震撼。從支前民眾的無私奉獻到武器背后的熱血戰斗,再到渡江木船的破浪前行,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
走出紀念館,團隊成員表示,此次“三下鄉”之行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渡江戰役承載的紅色精神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當代青年奮進的動力。作為新時代的學子,將傳承“打到哪里,支援到哪里”的擔當與團結,把紅色精神融入學習生活,以實際行動續寫青春奮斗篇章,讓革命先輩精神熠熠生輝。此次之行也讓團隊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讀懂紅色基因的深刻內涵,未來團隊成員們將繼續以青春之姿傳遞紅色薪火,讓渡江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通訊員 劉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