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繼續在宿遷市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素養提升+紅色傳承”為主題,通過課堂教學與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為當地兒童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學習體驗。
上午9時,活動在雙良社區正式開始。首節課由團隊成員張馨月主講,課程圍繞經典英文讀本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展開。張馨月采用動畫視頻來導入課堂,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毛毛蟲從孵化到蛻變成蝴蝶的生命歷程,她結合豐富的肢體語言和情景模擬,將繪本故事演繹的栩栩如生,迅速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課堂上,張馨月通過問答互動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用英語描述毛毛蟲的成長過程。這種沉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幫助孩子們掌握了20余個高頻生活詞匯,還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課程結束時,許多孩子已經能夠用簡單的英語句子復述故事情節,展現出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二節課由團隊成員張雨婷主講,主題為“英雄的家鄉——宿遷紅色故事會”。課程分為四個模塊:“我們的紅色故土”、“烽火歲月史詩”、“宿北大戰豐碑”和“世界人民狀況”,系統性地向孩子們介紹了宿遷的地理人文特色、革命歷史以及戰爭對世界的影響。在“我們的紅色故土”模塊中,張雨婷通過地圖和圖片展示了宿遷在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戰略地位,并結合當地英雄人物的事跡,讓孩子們感受到家鄉深厚的紅色底蘊。在“烽火歲月史詩”部分,她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宿遷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斗爭,特別是宿北大戰中軍民團結、浴血奮戰的感人故事,讓孩子們明白英雄不僅是歷史書上的人物,更是這片土地上真實存在的榜樣。在課程結尾,張雨婷同學耐心詢問小朋友們的理想,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構建了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教育閉環,通過將抽象的革命精神轉化為具體的職業理想,讓孩子們去感知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的關系。
下午3時,團隊成員帶領三位社區小朋友一同前往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紀念館參觀學習。這座承載著蘇北抗戰記憶的紅色地標,以“情景再現+科技賦能”的創新展陳方式,將那段烽火歲月生動呈現在參觀者面前。銹跡斑斑的大刀、泛黃的《拂曉報》、簡陋的土制地雷等200余件革命文物靜靜訴說著崢嶸歲月,特別是彭雪楓將軍馬鞍上斑駁的磨損痕跡,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通過AR技術重現的“朱家崗戰斗”場景,讓參觀者只需用手機掃描戰場沙盤,就能看到當年敵我攻防的動態演示,這種科技手段的運用使歷史變得鮮活可感。
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與小朋友們一起深入體驗了多個互動項目。在“戰地醫院”復原區,大家共同學習為傷員包扎傷口的基本技能,切身感受戰時醫護工作的艱辛;在“拂曉報社”互動區,志愿者指導小朋友們操作老式印刷機,成功印制出帶有當日日期的紀念版《拂曉報》。紀念館特別設置的“抗戰知識問答”互動屏前,團隊成員與小朋友們組隊答題,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化了對淮北軍民抗戰史實的理解。這場別開生面的參觀學習,不僅讓實踐成員對淮北抗日根據地的歷史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通過代際互動的形式,實現了與革命先輩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今天實踐團隊將西方經典繪本與中國革命史相結合,創新性地構建了跨文化的認知橋梁:既幫助孩子們在語言學習中開拓國際視野,又通過紅色教育筑牢文化根基。對大學生而言,活動錘煉了教學實踐能力,深化了對基層教育的認知;對孩子來說,獲得了知識啟蒙與情感關懷的雙重滋養;對社區教育而言,探索出了一條融合素質培養與價值引領的創新路徑。更重要的是,這種“知識傳授+價值塑造”的教育模式,為新時代青少年培育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實踐范本,彰顯了高校社會服務的深度與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