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屏幕,觸摸中國:南京工程學院“微光映像隊”的市井青春志
發布時間:2025-08-05 關注:
來源:南京工程學院“微光映像隊”
當信息洪流將大眾視野框定在熱點人物與爆款事件中,真實中國的肌理往往藏在被忽略的平凡褶皺里。2025年7月,南京工程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微光映像隊”以超越屏幕認知為旨,發起了一場特殊的社會實踐,青年們暫別虛擬世界的喧囂,走進市井街巷、平凡崗位,與菜市場攤主、工廠工人、外賣員等“非熱點人物”深度對話,記錄普通崗位上的“微光志”,感悟平凡職業里的生命韌性,重新觸摸更鮮活、更有溫度的中國。
菜市場中的“守護者”
晨光中,團隊成員走進菜市場,而56歲的攤主李大姐早已蹲在攤位前整理好了青菜。她的手掌指節處還留著被菜梗勒出的紅印,常年勞作導致手指腫脹,卻依然靈活地將菜葉碼得整整齊齊。“凌晨三點進貨,晚上八點收攤,二十年如一日。”她笑著,眼角的皺紋里盛著故事。談起直播帶貨,她直言道自己不追網紅店的潮流,也不羨慕直播帶貨的熱鬧,只守著一方攤位,用最樸素的勤勞書寫生活的答案。“擺攤靠自己的手吃飯,踏實。”道盡了無數菜市場攤主的共同心聲。他們是城市的“煙火守護者”,用日復一日的堅守,為千萬家庭托舉起“菜籃子”里的幸福。
鋼鐵工廠的“堅守者”
如果說菜市場是“人間煙火的博物館”,那么鋼材工廠的車間則是“平凡力量的見證場”。團隊成員走進40℃高溫的鋼材加工車間,機器轟鳴與金屬碰撞聲交織成網,工人陳師傅正專注地操作著切割機。車間里的艱苦遠超想象,長期接觸高溫和噪音,陳師傅的手掌布滿老繭,加班趕工更是常態。當問道是否辛苦時,陳師傅笑道,“當然辛苦啊,夏天熱得脫皮,冬天機器震得手麻,但每加工出一塊合格的鋼材,我心里就踏實。”提到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他驕傲地說:“我也在學習呢,時代在變,咱也得跟著變。”
烈日下的“賽跑者”
正午時分,地表溫度逼近40℃,柏油馬路蒸騰起扭曲的熱浪。外賣騎手李哥的工裝早已被汗水浸透,緊緊貼在后背,手機導航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團隊成員要時刻專注才能跟上他的腳步。為深入了解這群與時間賽跑的人,團隊成員走近外賣小哥李哥,記錄他忙碌的一天。李哥腦海中有立體的地圖,“這邊走更快,那片小區沒有電梯……”他邊小跑邊介紹。用餐高峰期根本顧不上吃飯,爆單的喜悅讓他忘記了饑餓。下午采訪間隙他擰開礦泉水猛灌幾口,笑著說:“腳不沾地是常態,錢都是一單一單攢出來的,越忙越有干勁”。夕陽西下時,李哥的電動車又載著新的訂單出發。他說,每一單都是給家人的希望,而自己也正跑向更美好的明天。
這場實踐的意義,遠不止于記錄個體的故事。這些被鏡頭“放大”的平凡故事,打破了“熱點即全部”的認知偏見,更讓我們看到: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是時代的追光者;每一份平凡的堅守,都在為中國注入生生不息的溫暖力量。正如團隊成員所言:“當我們放下手機,走進真實的生活現場,才真正讀懂了‘中國’二字的分量——它是萬家燈火里的團圓,是市井街巷里的煙火,是每個普通人眼里不滅的希望。”這場實踐或許會結束,但對“真實中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