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土族古堡,一群穿行在夯土巷道中的青年學子,一幅幅融合藏族圖騰與漢字“福”的木雕作品……今年7月,長安大學赴青海同仁“族韻共融·熱貢新聲”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聚焦郭麻日古堡發展難題,以扎實調研為傳統村落注入振興動能。7月25日,團隊召開成果總結會,以線下和線上形式同步展開。
01 深扎田野:解碼古堡的共生密碼郭麻日古堡被譽為“高原明清建筑活化石”,村內306戶居民中95%以唐卡、木雕為生。實踐隊在指導老師林高瑞的帶領下,穿梭于古堡的街巷院落,發放問卷200余份,訪談村民及非遺傳承人50余人次,用無人機航拍記錄建筑肌理,更用腳步丈量文化傳承的困境與希望。


在省級非遺傳承人多杰的木雕工作室,隊員們被一件特殊作品吸引:藏族祥瑞圖騰環繞著漢字的“福”。“我們這行講究守正創新。”多杰撫摸著木雕紋路說,“文化交融才能讓傳統活下去。”這種自覺的共同體意識,正是郭麻日村作為多民族聚居地的底色。


村黨支部書記雜桑當周向實踐隊透露關鍵信息:57名土族、藏族黨員構成村莊治理核心。通過組織“六月會”等民俗活動、將“民族團結”主題融入唐卡創作。“黨員帶頭畫‘紅色唐卡’,古老技藝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新使命。”隊員石可琢在訪談筆記中寫道。

02痛點攻堅:活態保護面臨三重挑戰在光鮮的唐卡產業背后,暗藏發展隱憂。實踐隊在總結會中指出三大核心問題:
一、傳統與現代的斷層
古堡內30-39歲男性是熱貢藝術主力軍,但45%手藝人希望子女外出就業。“畫一幅精品唐卡需數年,年輕人耐不住寂寞。”青年黨員喬丹坦言。且僅15%藝人嘗試過“民族團結”、“鄉村振興”主題創作,傳統技藝與時代命題缺乏有效銜接。
二、產業轉型的困局
盡管短視頻博主曾帶動唐卡銷量激增40%,村莊卻未能建立可持續的數字化營銷體系。隊長馬婷觀察到:“多數作坊停留在家庭式生產,缺乏現代管理人才和集約化平臺。”


三、基建與風貌的落差
古堡內58%居民抱怨排水難題。“雨水污水混進明溝,蚊蟲滋生還容易滑倒。”一位老匠人指著石板巷道的積水說。無人機測繪更揭示風貌割裂:古堡內部夯土建筑保存完好,外部卻雜亂摻雜混凝土樓房,歷史景觀完整性遭破壞。

03長安方案:構建“文化共同體”振興模型面對郭麻日村現存挑戰,團隊提出“活態保護三維策略”
一、基礎設施韌性升級
古堡內部采用“微創手術”——疏通明代排水暗渠,增設滲水井與雨水花園;嚴格限制機動車進入核心區。外圍則建設雨污分流管網,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垃圾處理模式。
二、空間與產業融合創新
古堡核心部位改造閑置院落為“活態博物館”,并在邊緣地帶打造熱貢藝術創意產業園,村內公共空間建設雙語村史館,在節慶廣場嵌入“民族團結”主題唐卡展廊。
三、共同體意識深化
建立村集體控股的合作社,吸引手藝人入股分紅,培育“黨員非遺帶頭人”,在“主題黨日”融入技藝傳承,成立村莊發展理事會,確保村民享有規劃知情權、決策參與權、收益分配權
04 青年擔當:從高原古堡到學術殿堂“青年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指導老師林高瑞總結道。團隊通過深度田野調查,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可持續發展注入青年智慧。當隊員們站在郭麻日寺俯瞰古堡全景,夯土墻與新建的產業園模型在圖紙上交相輝映——這幅由00后學子描繪的“民族共融·熱貢新聲”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