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治水行:河海學子連云港實踐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個夏天,河海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的青年學子,用十五天的連云港實踐之旅,深刻詮釋了這句古訓的內涵。他們以 “智能利水,科教清源” 為使命,深入水源地保護一線,用專業學識服務地方需求,用青春行動踐行生態擔當,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書寫著新時代青年的答卷。
塔山水庫:一座老水庫的 “青春對話”
站在小塔山水庫的堤壩上,望著眼前煙波浩渺的水面,實踐團成員們很難想象,這座建成于 1958 年的 “老水庫”,如今仍在滋養著 30 萬人民的生活。“水庫就像一位沉默的守護者,我們要做的是聽懂它的需求。” 團隊指導老師的這句話,成為成員們開展工作的初心。
實踐團在這里開展了三項 “硬核” 工作:一是完成庫區生態環境普查,用無人機航拍繪制植被分布圖,識別出 3 處需要重點保護的濕地;二是采集不同點位水樣,分析水質現狀,形成《生態健康評估報告》;三是結合專業設計 “智能監測方案”,建議在入庫口增設水質傳感器,實現污染預警。
最具創意的是 “護水公約” 的誕生。實踐團在走訪中發現,庫區存在少量游客丟棄垃圾、漁民違規捕撈等現象。他們結合《水法》和當地實際,反復修改形成四條倡議,并邀請村民代表和水庫管理員共同審議。“我們不是來‘指手畫腳’的,而是要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護水方式。”
莒城湖水廠:一次科技與民生的深度交融
“這個沉淀池的斜管角度是 60 度,能最大程度提高沉淀效率。” 在莒城湖水廠,工程師的講解讓實踐團成員們頻頻點頭。這里的每一臺設備、每一個參數,都成為同學們 “深度學習” 的活教材。
實踐團分成三個小組開展調研:工藝組跟蹤整個凈水流程,詳細記錄各環節的處理效果;設備組重點考察智能控制系統,分析其運行邏輯;數據組收集近三年水質數據,嘗試建立預測模型。“我們發現水廠的加藥系統主要依靠經驗值調節,存在優化空間。” 自動化專業的王同學指著數據圖表說,“通過建立水質 — 藥量的關聯模型,有望實現精準投加,每年可節約藥劑成本約 15%。”
這個發現讓水廠技術人員眼前一亮。雙方當即約定,由河海大學團隊提供算法支持,水廠提供實際運行數據,共同推進技術優化。“高校的理論研究能直接解決我們的生產難題,這種‘產學研’合作太有意義了。” 水廠廠長握著同學們的手說。
在出水口,實踐團舉行了一個簡單的 “認養” 儀式 —— 他們承諾將持續關注水廠的運行情況,通過線上方式提供技術支持。“雖然實踐結束了,但我們的合作才剛剛開始。” 團隊負責人說。
贛榆校園與土城社區:一場護水理念的接力傳遞
“水是生命之源,節水就是守護未來。” 贛榆高級中學的禮堂里,實踐團成員的演講結束后,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這場精心準備的科普活動,拉開了 “護水理念進校園” 的序幕。
實踐團為不同群體定制了 “科普套餐”:給高中生講 “水資源與國家安全”,結合案例分析全球水危機;給初中生上 “實驗課”,通過對比實驗理解水污染危害;給小學生做 “小游戲”,在互動中培養節水習慣。贛榆高級中學的同學們還自發成立了 “護水社團”,與實踐團建立長期聯系,計劃開展 “校園節水改造” 項目。
在土城社區,實踐團的工作更接地氣。他們挨家挨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村民用水習慣;幫助社區維修損壞的水龍頭,更換節水器具;針對老年居民,用方言講解節約用水的小竅門。75 歲的李奶奶說:“這些孩子比自家孫輩還耐心,現在我知道淘米水澆花既能節水又能施肥了。”
實踐團還與社區共同舉辦了 “護水文化節”,設置知識問答、有獎競猜、文藝表演等環節,吸引了 不少村民參與。社區主任在總結時說:“河海大學的同學們用青春活力點燃了大家的護水熱情,這種‘共建共享’的模式值得推廣。”
十五天的實踐轉瞬即逝,但留下的影響卻在持續發酵:小塔山水庫的護水公約成為當地環保品牌;莒城湖水廠的技術優化項目已進入實質推進階段;贛榆高級中學的護水社團開展了首次校園節水巡查;土城村的節水理念普及率提升了 40%……
“這次實踐讓我們明白,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每個人付出實際行動。” 實踐團成員在總結會上說。“希望同學們牢記‘治水興邦’的使命,把青春奮斗融入國家水利事業,讓‘河海藍’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最亮麗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