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青年三下鄉:以智能之筆,繪就連云港治水新圖景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小塔山水庫的水面上,河海大學 “智能利水,科教清源” 實踐團的成員們已經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們手持水質檢測設備,沿著堤壩采集水樣,藍色的隊服與碧綠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一幅 “青春護水” 的生動畫面。這個夏天,這支由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學子組成的志愿先鋒隊,在連云港的山水間書寫著新時代青年的治水答卷。
從實驗室到水源地:讓專業學識扎根大地
十五天里,實踐團帶著便攜式水質監測儀、無人機等設備,先后深入塔山水庫、莒城湖水廠等水利節點。在水庫周邊,他們采用 “網格布點法” 采集 12 個點位的水樣,帶回臨時搭建的 “移動實驗室” 分析;用無人機航拍庫區生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評估植被覆蓋情況;在水廠車間,他們對照流程圖記錄各環節參數,繪制出 “水質凈化工藝思維導圖”。
“以前在學校做實驗,數據總是很理想。到了現場才發現,實際水質受氣候、地形、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需要更復雜的模型來分析。”實踐團最終形成的《連云港水源地水質現狀分析報告》,不僅包含詳實的監測數據,更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問題提出了 “智能監測 + 精準治理” 的解決方案。
這種 “從理論到實踐” 的轉化,正是河海大學 “知行合一” 育人理念的體現。團隊指導老師說:“我們希望通過實踐讓同學們明白,水利工程不是紙上談兵,只有深入一線,才能讓專業學識真正服務于社會需求。”


從課堂到社區:用創新方式傳播護水理念
“小朋友們,誰能告訴我這瓶渾濁的水怎么變干凈呀?” 在土城村的留守兒童之家,實踐團成員張同學拿著兩個透明瓶做起了實驗 —— 當他將明礬倒入渾濁水樣并搖晃時,孩子們發出了陣陣驚呼。這場專為鄉村兒童設計的 “節水小課堂”,是實踐團 “科普啟智” 的創新嘗試。
為了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實踐團可謂 “花樣百出”:在贛榆高級中學,他們用 3D 模型演示水循環過程;在社區廣場,編排 “節水快板” 吸引村民駐足;針對老年群體,制作圖文并茂的方言版宣傳冊;給孩子們設計 “護水繪畫比賽”,優秀作品被制成宣傳海報張貼在村頭。
最受歡迎的當屬 “護水公約” 推廣活動。實踐團結合小塔山水庫實際,提煉出四條朗朗上口的倡議,并用漫畫形式呈現。“以前村里也貼過宣傳標語,但這么接地氣的公約還是第一次見。” 正在拍照發朋友圈的村民陳大哥說。水庫管理處主任表示,公約張貼后,岸邊垃圾明顯減少,甚至有游客主動加入 “凈灘行動”。
這種 “分眾化” 的科普策略,讓護水理念跨越年齡和學歷的界限。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說:“傳播環保知識不能照本宣科,要像治水一樣‘因勢利導’,才能真正走進人們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