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南京林業大學Eco-eight生態小隊響應江蘇省“大學生在行動”暨“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號召,奔赴宜興市,以“光育生態,綠動未來”為主題,通過走訪中國華能?江蘇公司,深入了解光伏產業發展現狀,為后續環保科普積累實踐素材,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清潔能源的應用與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南京林業大學Eco-eight生態小隊此行聚焦光伏產業,旨在通過實地調研與科普實踐,探尋綠色科技賦能鄉村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7月11日,隊員們走進中國華能·江蘇公司“華能宜興新建鎮215MW漁光互補發電項目”基地與閘上村農光互補發電基地。公司工作人員圍繞光伏產業的核心技術與當地光伏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講解。隊員們最感興趣的是“漁光互補”與“農光互補”這兩種創新模式。技術專家邊帶參觀邊介紹:“‘漁光互補’就是在魚塘上方架設光伏板發電,水下養殖水產品,實現‘一地兩用’,顯著提高土地綜合效益。而在農田上科學布置光伏板,則形成‘農光互補’,既發電又不耽誤農作物生長,甚至能為部分喜陰作物提供更適宜的環境。”

圖為華能公司專家在講解漁光互補發電項目徐歆怡供圖
專家結合宜興當地的地理氣候特點和實際項目案例,詳細闡述了這兩種模式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減少碳排放方面的多重優勢。新建鎮漁光互補發電項目主要養殖的品種有中華絨螯蟹、羅氏沼蝦、青蝦、克氏原螯蝦,這幾個品種營養需求類似,方便定制配方飼料;養殖所需水草種類接近,便于人工管理;養殖水體環境要求也接近,便于進行生態化養殖。同時,基地利用機器自動化處理水草并實現無污染水循環。隊員們認真記錄,不時提問,對光伏板如何儲能、運行維護以及政策支持等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了解。
現場考察后,專家帶領隊員來到數據監測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著各光伏基地的氣象及水質數據。專家介紹道:“溶氧、水溫、PH值、電導率、氨氮這些數據都可以實時顯示,然后我們通過專門的APP后臺,可以直接控制這些設備,也可以設定數值,這樣的話可以省點人工,晚上不用起夜。”

圖為華能宜興新建漁光一體數字化養殖基地成果展示系統詳情 徐歆怡供圖
隨后,隊員們來到閘上村農光互補發電基地進行考察。專家提到,光伏板下目前種植了草等喜陰植物,用于政府支援給農戶的羊的養殖。這些植物在光伏板遮擋形成的散射光環境中生長態勢良好,不僅避開了強光灼傷風險,光伏板表面凝結的露水還能為作物根系提供穩定濕度,形成天然 “小氣候”。農光互補的核心不僅是資源的疊加利用,更是用技術重構了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當陽光既成為電能的來源,又化作作物的養分,鄉村振興便有了最可持續的動力。

圖為閘上村農光互補發電項目實景 徐歆怡供圖
此次走訪讓 Eco-eight 生態小隊成員全面了解了“漁光互補”“農光互補”在宜興的實踐成果,深入掌握了光伏技術與生態保護結合的具體路徑。隊員們表示,將把此次企業走訪的所見所聞整理成詳細資料,為后續開展光伏產業環保科普奠定堅實基礎。未來,團隊將繼續以專業知識為支撐,探索更多環保科普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光伏清潔能源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

圖為Eco-eight生態小隊在新建村漁光互補發電項目基地合照 徐歆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