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到7月18日,長安大學赴四川綿陽、涼山"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潤千村"實踐隊踏上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文化尋根之旅。八天時間里,隊員們從綿陽的羌山云海到涼山的彝鄉煙火,用腳步丈量著民族文化的厚度,用心靈感受著非遺技藝的溫度。
針線承千年文脈,匠心聚民族精魂
走進云珍羌繡體驗館,五彩絲線在繡娘指尖流轉,每一針都沉淀著千年的智慧,每一線都延續著古老的血脈。在講解員解釋中,隊員了解到那些繁復精美的紋樣遠不止是簡單的裝飾——云紋里藏著對蒼穹的仰望,羊角紋中刻著對生靈的感恩,幾何圖案間流淌著先民對天地的理解。講解員輕撫繡品娓娓道來,這些圖案是羌族無字的史書,是穿越時空的文化密碼,更是連接古今的精神紐帶。他們明白這些紋樣不僅是裝飾,還是一個民族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禮贊,更是民族團結的重要文化紐帶。
水墨漆藝中,非遺傳承人張壽云老師詳細介紹漆器的制造工序,隨后熱烈邀請隊員體驗繪圖環節,直觀感受到的漆藝技術的精妙。他們從中體會到羌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北川羌族草編傳承基地的傳承人同樣也向隊員介紹草編原料選擇、編制方法以及蘊含的文化內涵,并特別介紹了一件獨特作品,它呈現了56個民族的特色元素,代表全民族團結一新、共筑美好家園的愿望。傳統工藝在匠人手中煥發出的生命力,讓人不禁思考:真正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那份將時光沉淀為美的匠心。
山河永憶殤難日,鳳凰涅槃展新姿
站在老縣城地震遺址前,傾斜的樓房永遠定格在2008年的那個瞬間。曾經富有煙火氣息的街道變得滿目瘡痍,殘留的建筑上地震留下的裂痕依舊清晰可見,隊員們穿行其間,體會到災難帶來的傷痛,更認識到敬畏自然,珍惜當下的重要性。進入汶川地震紀念館,時光仿佛凝固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館內陳列的每一件物品都在無聲地訴說:破碎的時鐘永遠停駐在那個黑色的時刻,殘損的書包見證著未完成的夢想,救援工具上的斑斑銹跡銘刻著生死時速的較量。隊員們凝視著這些展品,災難帶來的切膚之痛穿越時空直擊心靈。
轉身回望新北川縣城,現代化的建筑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15公里外的北川永昌機場,銀灰色的跑道如利劍般劃破群山,起降的航班載著希望飛向遠方。通航展示中心內,整齊列陣的無人機蓄勢待發,這些翱翔藍天的科技精靈,正在續寫著這片土地的新傳奇。隊員感嘆道,從廢墟到高科技,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就像野草,越是踐踏,越是頑強。災難雖然摧毀了建筑,卻摧不垮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中華民族最動人的底色。
羌寨永駐千年韻,火把重燃時代光
作為羌族文化鮮活載體的石椅羌寨和吉娜羌寨,它們獨特的建筑風貌、豐富的文化遺產展示無不彰顯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折射出羌族人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苔子茶的清香里飄蕩著茶馬古道的悠遠記憶,彝族博物館的青銅器上鐫刻著文明的密碼。
隨著夜幕降臨,火把廣場上逐漸熱鬧起來。在眾人的期待中,熊熊篝火被點燃,成千上萬支火把如星河般在夜色中流動。彝族姑娘們的裙子隨著歡快的達體舞旋轉綻放,裙擺上那些曾在博物館見過的傳統紋樣此刻鮮活地舞動。所有人被歡快的氣氛感染,紛紛融入舞圈,在歡笑聲中,跟著節奏踏歌。火光映照下,老人臉上的皺紋里藏著古老的故事,孩童明亮的眼眸中映著躍動的火焰,傳統與現代在這一刻水乳交融。那些曾經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圖案,此刻正鮮活地跳動在彝族姑娘的裙擺上;那些記載在史書中的故事,正通過鄉村振興的實踐續寫著新的篇章。
八天的行程結束了,但文化的旅程永無止境。那些繡線交織的圖案、漆器沉淀的光澤、火把躍動的光影,都已深深印刻在每個隊員的心中。我們帶走的不僅是一段難忘的記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讓千年文脈在我們的時代繼續流淌,讓民族之花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羌笛聲遠,彝歌悠長。這次實踐帶給隊員們很深的感悟,文化傳承從來不是固守,而是在理解根基之上的創新;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的改善,更是文化自信的建立。當羌繡遇見現代設計,當彝寨擁抱數字經濟,傳統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未來。而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既是這些變化的見證者,更應該是參與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