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繡里的鄉村振興密碼:全國勞模王小琴的非遺賦能之路在秦巴山脈腹地的漢江源頭——漢中市寧強縣,藏著一個用針線編織的鄉村振興奇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紅色故事青年說社會實踐團隊聚焦非遺賦能路徑,對全國勞動模范、羌繡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琴展開采訪,探尋她帶領繡娘們以古老羌繡“破圈”,將金銀絲線轉化為鄉村致富“密碼”,書寫脫貧增收、文化傳承交融佳話的歷程 。
圖為王小琴講解與羌繡文化的緣分
緣起:幼時記憶點燃傳承火種
王小琴與羌繡的不解之緣,始于大山深處那段溫暖的幼時記憶。在云霧繚繞的山村里,母親和祖母指尖翻飛的刺繡,曾是鄰里間婚喪嫁娶時最珍貴的伴手禮,卻始終難以創造經濟價值。2008 年汶川地震后,國家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政策春風,讓她敏銳捕捉到機遇。在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她踏上了系統挖掘羌繡傳統技藝的征程。
圖為羌繡文化的介紹 走訪中,老藝人精湛技藝 “藏在深閨無人識” 的惋惜,年輕繡娘渴望增收卻無門的期盼,讓她暗下決心改變現狀。2015 年,她注冊成立公司,創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創新推出 “居家刺繡 + 公司回收” 的訂單模式:繡娘在家就能制作繡片,公司統一回收銷售。從此,繡娘的日收入從原先的幾元錢躍升至百余元,文化傳承與經濟增收,在針線穿梭間悄然實現了雙向奔赴。
突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破局
“太傳統”“不時尚”——這是王小琴帶著繡品參展時,最常聽到的評價。
但她不信民族文化會被時代拋棄。她拉來高校和企業合作,把古老的羌繡紋樣“翻譯”成現代設計,繡在箱包、服飾上。如今,羌繡產品不僅走遍全國,還賣到了日本、中亞,甚至和知名品牌達成合作。
創業路上,她住過幾十元的廉價旅店,啃過趕路時的冷饅頭。可每當看到繡娘們因為訂單笑逐顏開,她就覺得一切都值。一條從布匹生產到文創開發的產業鏈,就這樣用產業化力量,護住了非遺的火種。


圖為羌繡產品生產產線
傳承:讓老技藝“活”下去
羌繡是國家級非遺,寧強羌繡更是陜西非遺的代表。經過15年努力,當地的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已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
在王小琴打造的羌繡展示區里,藏著傳承的密碼:
- 八位繡娘耗時四月完成的《鳳穿牡丹》全景繡,既是產業成長的見證,也藏著“涅槃重生”的寓意;
- “昨日守護”展區里,老繡片、靛藍束繡服、鷹尾帽等老物件,都建了數字檔案,用科技留住歲月的溫度;
?
- “今日傳承”展區里,校企合作設計的新紋樣讓老元素煥彩,《凌云壯志》屏風一展“徒手走針”的絕活。
如今,全縣已有18個傳承基地,超百名專業繡娘。明代織布機、清代民居場景的復原,更讓傳統生活圖景觸手可及。
圖為羌繡文化展品《鳳穿牡丹》
展望:非遺賦能鄉村振興
現在,羌繡的故事還在繼續。
標準化的培訓讓繡娘技能更扎實,社區工廠里的習作見證著傳承活力。王小琴還把羌繡帶到了中亞,設立文化推廣基地,讓這門中國手藝走向世界。
從脫貧摘帽到數百個就業崗位,羌繡早已不只是門手藝,更是鄉村振興的“密碼”。
正如那些穿梭的針線,一頭連著古老的文化根脈,一頭系著山里人的幸福生活。未來,愿更多人看見羌繡的美,讓這針線繡出的振興故事,繼續在大山里、在世界舞臺上,慢慢鋪展。
圖為羌繡社區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