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盛夏的蟬鳴與孩童的歡笑交織,一場場關于食品安全與營養的科普盛宴正在中鐵科工江夏基地愛心托管班熱烈進行。2025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國行”博士團連續五次走進該托管班,圍繞果汁、糖果、酸奶、蘑菇、五谷雜糧等兒童日常接觸的食材,以“趣味互動+深度認知”的模式,為44名小朋友打造了系列科普課程。博士團成員化身“科學向導”,通過沉浸式實驗、情景演繹、DIY體驗等豐富形式,將抽象的食品知識轉化為孩子們能觸摸、能參與、能理解的生動內容,在炎炎夏日里為孩子們解鎖健康飲食的密碼,開啟一場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健康啟蒙之旅。
水果變變變:在酸甜體驗中建立“全食物營養”意識
▲馬麗洋與小朋友互動(張寒寒 攝)
7月7日,博士團以“果汁小達人,營養大釋放”為主題開展課程。小朋友們在品嘗新鮮西瓜汁、親手DIY橙汁的過程中,不僅通過感官體驗記住了不同水果的風味,更在互動講解中理解了“完整水果比果汁營養更全面”的科學邏輯。當馬麗洋老師用“維生素C盾牌”“腸道交通指揮官”等形象比喻解讀水果功效時,孩子們逐漸明白食物營養與身體機能的關聯;而“水果整個吃,營養最厲害”的口訣,更是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優先選擇天然食物”的健康飲食原則,為未來合理搭配膳食埋下認知伏筆。
糖果的辯證:在游戲互動中形成“糖分平衡”思維
▲小朋友們舉手回答問題(吉薇 攝)
7月11日的“糖果的甜蜜與‘憂傷’”課程,通過實驗與情景演繹引導小朋友辯證看待糖分。能量小火箭實驗讓他們親身體驗“糖分是能量來源”的科學原理,而《牙齒小劇場》則直觀展現“過量吃糖損害健康”的后果,這種對比讓孩子們跳出“非好即壞”的簡單認知,學會用“適量”“平衡”的視角看待食物。在天然糖與人工添加糖的配對游戲中,他們不僅掌握了食物分類的方法,更理解了“選擇天然糖食物是對身體的主動呵護”,這種思維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對“零食選擇”的理性判斷能力。
酸奶的科學:在發酵奧秘中培育“微生物認知”雛形
▲蔡含娜講解酸奶發酵過程(吉薇 攝)
7月14日的“酸奶的奇妙之旅”,讓小朋友們首次接觸到“微生物”這一抽象概念。蔡含娜老師通過視頻解析牛奶發酵過程,將乳酸菌的作用具象化為“牛奶變身的魔法師”;馬麗洋老師用“腸道警察”“黏液屏障城墻”等比喻,讓孩子們理解益生菌與腸道健康的關系。當他們了解到“高溫會殺死益生菌”“空腹喝酸奶效果打折扣”時,不僅記住了酸奶的食用技巧,更初步建立起“食物特性影響營養吸收”的科學認知,這種認知會幫助他們未來更科學地安排飲食時間與方式。
蘑菇的跨界:在生物特性中構建“生態系統”思維
▲馬麗洋講解蘑菇營養價值(張寒寒 攝)
7月25日的“蘑菇魔法王國”課程,突破了單純的飲食科普范疇。蔡含娜老師關于“蘑菇屬于真菌”的講解,讓孩子們接觸到生物分類的基本邏輯,打破“非植物即動物”的固有認知;而“蘑菇是大自然清潔工”的介紹,則將食物知識與生態系統關聯起來,使他們意識到“每種生物都在生態循環中承擔獨特角色”。馬麗洋老師對蘑菇加工方式的解讀,更讓孩子們明白“食品科技既保留營養,也影響口感”,這種跨學科認知有助于他們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雜糧的價值:在溯源實踐中深化“食物敬畏”情感
▲小組作品合影(吉薇 攝)
7月25日的“五谷雜糧大發現”,通過多感官體驗讓孩子們重新認識日常食材。觸摸雜糧顆粒時,他們感受到“食物來自土地”的真實;觀看“從田間到餐桌”視頻時,“每粒糧食都凝結汗水”的認知取代了“糧食理所當然存在”的慣性思維。在“雜糧藝術創作”中,他們發現食物的多元價值;在“雜糧超市”游戲中,將“無添加更健康”的知識轉化為自主選擇能力。這些體驗不僅讓他們記住了雜糧的營養成分,更培育了“珍惜食物、尊重勞動”的情感態度,這種態度是健康飲食行為的深層驅動力。
▲合影留念(張寒寒 攝)
華中農大“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國行”博士團的系列科普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實用的飲食知識,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科學看待食物、尊重自然規律、珍惜勞動成果的種子。從“全食物營養”意識到“生態系統”思維,從“糖分平衡”認知到“食物敬畏”情感,這些跨越知識層面的深度收獲,將成為孩子們未來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石。未來,博士團將繼續深耕食品科普領域,依托專業優勢設計更多貼合兒童認知特點的課程,讓健康飲食的理念惠及更多孩子,為全民營養健康事業注入“華農力量”。
通訊:吉薇 張寒寒 張祎
審核:周紫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