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員三記:糧站、社區(qū)、村委的尋常事
2025年7月13日,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尋英故里·佑踐紅心實踐隊隊員郭楊旖航走進了北史家務(wù)鄉(xiāng)采訪了三位基層黨員,傾聽他們的基層實踐故事。在廊坊的軍糧站柜臺、小區(qū)樓棟、村委辦公室,基層黨員劉溪平、梁紅穩(wěn)、張庭的日子,就像糧袋上的針腳、電動車的車轍、賬本上的墨跡——細瑣,卻透著一股子認真勁兒。
軍糧站老劉:秤準,賬清,心實
清晨的軍糧站剛開閘,劉溪平就把電子秤校了三遍。李大爺要買五斤玉米面,他舀糧的瓢停在半空,盯著秤盤數(shù)字跳到“2.500kg”才落瓢,袋口系得方方正正:“您看,不多不少,稱星在這兒呢。”
他的記賬本上寫得井井有條。每筆賬都分三欄:日期、品種、金額,數(shù)字歪扭卻一筆一劃。上周王嬸買油時微信支付卡頓,他舉著手機等了三分鐘,確認到賬才在賬本畫勾,末了補句“他王嬸,發(fā)票您存好,回頭對賬用”。
最費功夫的是給老人送貨。張奶奶住四樓,腿腳不利索,每次買面都提前打電話。老劉扛著20斤面爬樓,到門口先擦把汗,再拆袋倒面缸,臨走時總不忘看眼缸底:“下回您快見底了吱聲,我順路捎來。”有人勸他“差不多就行”,他指著墻上“為人民服務(wù)”的字:“公家的糧,百姓的錢,差一絲都不行。”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采訪劉溪平。郭楊旖航提供。
物業(yè)梁紅穩(wěn):車筐里的“碎活兒” 梁紅穩(wěn)的電動車筐里,總躺著個巴掌大的本子。今早剛記上“3號樓劉姐反映,有人遛狗不撿便”,轉(zhuǎn)個彎就看見單元門口的便袋箱空了,她從車筐摸出備用袋補上,又在本子畫個小太陽:“明天讓保潔多換兩次。”
紅色書屋的書架歪了條縫。她找倆舊雜志墊在架腳,蹲地上瞅了又瞅,直到書架端端正正。抽本《雷鋒日記》翻,發(fā)現(xiàn)第17頁有個折角,她小心翼翼捋平,夾片銀杏葉當書簽。有老人說“看個書不用這么細”,她笑:“書是大家的,得愛惜著用。”
前晚趙爺爺說智能門鎖不會開。梁紅穩(wěn)騎車過去,拿張紙畫了開鎖步驟:“先按綠鍵,再輸密碼,就像打電話按號碼。”教了三遍,老人說“記住了”,她才放心走,車筐里的小燈在夜色里晃,像顆星星。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采訪梁紅穩(wěn)。郭楊旖航提供。
村干部張庭:賬頁上的“較真兒” 村委辦公室的臺燈亮到后半夜,張庭正核退伍兵的安置表。小吳的服役年限差三天,她翻出檔案袋里的入伍通知書,對著日歷數(shù)了又數(shù),確認無誤才在表上蓋“核對”章,旁邊注著“聯(lián)系汽修廠,周三面試”。
村頭的鋪面該收租了。她把合同攤在桌上,按約定日期算租金,一分錢不多要,也一分錢不少記。有家租戶說“能不能少些,畢竟租了不少年”,她指著合同上的紅手印:“咱按規(guī)矩來,對誰都公平。”記完賬,她把發(fā)票疊得方方正正,塞進標著“2025年租金”的檔案盒。
打印機沒墨了,她去鎮(zhèn)上買,貨比三家挑了性價比最高的,發(fā)票上的零頭都記在“辦公用品”欄。有人笑她“當干部還這么摳”,她指著墻上的村務(wù)公開欄:“村里的錢,每一分都得讓大伙兒看得明明白白。”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采訪張庭。郭楊旖航提供。
這些日子里,老劉的秤量著責任,梁紅穩(wěn)的車筐裝著民心,張庭的賬頁記著公正。他們沒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把“黨員”這兩個字,縫進了給百姓遞糧袋的手、幫老人捋書角的指、在賬頁畫勾的筆尖——這或許就是“不忘初心”最實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