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青春紅色筑夢社會實踐活動,推動紅色基因在知、情、意、行中的深度傳承,山東大學軟件學院薪火青年實踐團隊長郭婭芳在7月26日前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以實地參觀為契機,追溯紅色記憶、體悟紅色文化。

通江,這座地處川東北的小城,是紅四方面軍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1932年,紅四方面軍沖破國民黨圍追堵截,翻秦嶺、越巴山,挺進通江,將總指揮部設置于此。兩年零四個月的浴血歲月,從這里發出的指令粉碎了敵人的“三路圍攻”“六路圍剿”,使蘇區不斷擴展,成為支撐革命的重要紅色堡壘。這片以通江為核心的區域,后來發展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主體,巴中因此被毛澤東譽為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蘇區更被譽為“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發展的橋梁”,在連接南北革命力量、推動革命進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同志的一座高大銅像。八角帽下,徐向前同志面容清癯卻棱角分明,眉宇間凝著征戰的剛毅。雙眼微睜,目光如炬,既帶著對戰場的銳利洞察,又藏著對百姓的深切牽掛。雕像后面的大殿牌匾鐫刻是胡耀邦總書記題寫的“川陜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鐫刻有力的大字帶著穿透時光的厚重,無聲指引著人們走進那段英雄歲月。


接下來,我依次參觀了“雄師誕生大別山”“西征入川開新局”“凱歌高奏大巴山”等展區,通過一幅幅泛黃的歷史照片、一件件承載歲月的實物展品——包括當年紅軍使用過的步槍、公文包、煤油燈,以及根據地群眾支援紅軍的農具等,直觀感受到紅四方面軍在川陜地區浴血奮戰、建立革命政權的艱辛歷程。



在“凱歌高奏大巴山”展區,我看到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的作戰地圖、戰斗遺物等,它們生動展現了紅四方面軍在川陜地區粉碎敵人“三路圍攻”“六路圍剿”等戰斗場景,展現了革命先輩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卓越的戰略眼光。其中,空山壩大捷的展陳直擊人心,讓我深深收到震撼。標注“口袋陣”戰術的地圖上,紅黑線條勾勒出“誘敵深入”的精妙,展柜里帶缺口的馬刀、群眾制作的土制地雷,都是激戰的見證。光影復原的雨夜突襲場景中,紅軍以少勝多擊潰敵軍,那沖鋒號聲似仍在山谷回蕩。



離開紀念館時,夕陽的余暉灑在它的屋頂上,給這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建筑增添了一份厚重。我回頭望了望,心中感慨萬千。
這次參觀,讓我在知的層面更加了解了紅四方面軍的歷史,在情的層面深深被革命先輩和群眾的精神所打動,在意的層面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的信念,更在行動層面記錄下了這些紅色故事。那些浴血奮戰的場景、生死相依的情誼在腦海中不斷重現。這讓我更加明白,傳承紅色基因,不僅要“知其然”,更要“行其道”。 作為青年,我們唯有將紅色記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讓紅四方面軍的精神火種在新時代持續燃燒,讓紅色血脈真正實現代代相傳。
作為薪火青年實踐團隊的一員,我深知,紅色基因的傳承從不是孤軍奮戰,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薪火青年實踐團將繼續聚焦青春紅色筑夢,讓更多同齡人在參與中讀懂“智勇堅定、不勝不休”的內涵。正如我們團隊的名字“薪火”所喻,唯有將個人的感悟轉化為團隊的行動,讓實踐中汲取的力量輻射到更廣闊的青年群體,才能真正實現“以青春之力筑紅色之夢”,讓紅色血脈在代代青年的踐行中永葆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