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波大學小樹苗成長小分隊走進鎮海區蛟梓幼兒園,探尋楊園長在少子化浪潮中帶領團隊破解發展難題的實踐智慧。楊園長以普惠為筆、創新為墨,在學前教育的變局中寫下溫暖答卷。
破界招生:敞開普惠之門
面對生源結構變化,楊園長的破局第一步擲地有聲。取消“雙門檻”限制,向無房無戶、有房無戶家庭敞開大門,這個決定讓更多像“外來務工家庭孩子”這樣的小生命,從園門口的徘徊不安,變成教室里追著老師分享趣事的“小話癆”。如今,幼兒園班級數量穩定,這份平穩,正是普惠理念最生動的注腳。

彈性混齡:在“混”與“不混”間生長
“不搞一刀切的蒙氏混齡,我們走第三條路!”楊園長的創新底氣,藏在“彈性混齡”的巧思里——戶外活動時,互助中長出包容心;教室里按年齡分組教學,精準對接成長需求;對能力超前或特殊兒童,再量身定制混齡方案。

特教保障:編織融合支持網
鎮海區政府“特殊兒童點”的設立,像給特殊孩子搭了個“緩沖帶”——這些點位集中了愿意接受特殊教育理念的家庭和孩子,既讓特殊兒童得到更專業的照護,也減輕了普通班級教師的負擔。如今,越來越多家長主動說“讓孩子們一起長大”,普特融合的良性循環,正溫柔接住每個獨特的生命。

全能修煉:教師成長的多維突破
“高質量的教師永遠缺,但我們能把壓力變動力。認清優勢比盲目從編更重要。”楊園長鼓勵教師發現自身閃光點,在挑戰中促進自身發展。楊園長給我們舉例了身邊優秀的榜樣:護士轉行的教師讀研后成融合教育導師,專科老師憑家長溝通力成家園共育核心,本科老師深耕科研發表核心論文……教師要敢于嘗試,勇于突破自我。
從招生時敞開的那扇門,到混齡里牽起的那雙手,從特教中搭起的那座橋,再到教師成長路上邁出的每一步,蛟梓幼兒園的實踐,為幼教行業應對變局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精神力量,也留下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樣——讓每個孩子都能按自己的節奏長大。

通過這次走訪,寧波大學小樹苗成長小分隊的同學們感悟頗深,這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讓我們讀懂了‘堅守’二字的分量,我們將持續追蹤,在觀察中感悟教育的溫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