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中原文脈,解碼歷史基因
時間:2025-07-18 23:26:35 關注: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文物是歲月沉淀的“活教材”。為探尋中原文化根脈,解碼中華文明基因,中原文脈先鋒隊一行5人走進河南博物院,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團隊以“沉浸式參觀+深度化訪談+創新性研討”為路徑,在賈湖骨笛的悠揚樂聲里聆聽遠古足音,于婦好鸮尊的神秘紋飾中解碼商代密碼,從蓮鶴方壺的靈動仙鶴間觸摸思想脈搏,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用青春的視角講述中原文化傳承故事。
活動啟動前,先鋒隊便開啟“文化充電”模式。隊員們分工協作,查閱《中原文化通史》《河南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等文獻,梳理出中原文明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關鍵節點;登錄博物院官網,標記賈湖骨笛、婦好鸮尊、云紋銅禁等20余件標志性文物的背景資料;與博物院社教部多次溝通,敲定“專家講解+自主探索+互動體驗”的參觀方案,為實踐筑牢知識根基。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體文化’,我們帶著問題來,就是要把‘書本里的歷史’變成‘可觸摸的傳承’。” 團隊負責人在動員會上強調,全體成員帶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好奇,期待在文物與現實的對話中,找到屬于當代青年的文化傳承坐標。
踏入“遠古家園”展區,賈湖骨笛靜靜躺在展柜中,灰黑色的鶴類尺骨上,7個音孔整齊排列。博物院講解員李娟俯身介紹:“這是八千多年前的‘音樂活化石’,1987年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它證明中原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成熟的音樂文化。”
為讓隊員們感受古樂魅力,隊員王文欣取出3D打印復制品現場吹奏。清亮的音階流淌開來,瞬間讓展廳“活”成遠古村落——先民圍坐篝火,用骨笛傳遞狩獵喜悅、祭祀祈愿。“原來歷史不是冰冷的年份,而是可以用聲音、用生活場景還原的故事!” 隊員農嘉杰激動地記錄,手指反復摩挲展柜玻璃,試圖與八千年前的匠人“隔空對話”。
當被問及骨笛的考古價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宏彥補充道:“賈湖骨笛把中國音樂史向前推了三千多年,更證明中原地區是早期中華文明的核心區之一。這些細小的音孔,是先民‘探索未知’的生動注腳。” 專業解讀讓文物跳出“展品”身份,成為串聯歷史與現實的文化紐帶。
移步“三代輝煌”展區,婦好鸮尊以“昂首站立、怒目圓睜”的姿態震撼亮相。器物通體以鸮(貓頭鷹)為造型,蓋為鸮首,身作鸮體,鋬部裝飾獸面紋,圈足雕刻鸮爪,生動再現商代“圖騰崇拜”與“青銅文明”的交融。
“這件文物是商王武丁妻子婦好的‘專屬符號’。” 博物院考古專家王建國指向鸮尊腹部銘文,“‘婦好’二字,印證了她不僅是王后,更是能率軍征戰的女將。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的1928件文物里,這件鸮尊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隊員王俊恒湊近觀察紋飾,發現鸮尊羽翼處還藏著小型獸面紋,“古人把‘守護’的寓意藏在細節里,既體現對神靈的敬畏,也彰顯婦好的權威,太巧妙了!”
談及商代青銅鑄造技術,錢思宇打開“知識盲盒”:“婦好鸮尊采用‘分鑄法’,先鑄好鸮體、鸮首,再焊接鋬部、圈足,這種工藝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堪稱‘黑科技’。” 技術解密讓隊員們理解,文物不僅是歷史見證,更是古人智慧的“物化成果”,中原文明的“創新性”基因,早在商代就已彰顯。
“快看,壺蓋上的仙鶴要飛出來了!” 隊員周海洋的驚呼,讓眾人聚焦“蓮鶴方壺”。這件春秋時期的青銅重器,打破商周青銅器的莊重肅穆——壺身蟠螭紋纏繞,盡顯古樸威嚴;壺蓋蓮花盛開,仙鶴振翅欲飛,把“靜態器物”做出“動態張力”。
博物院陳列部主任趙強解讀:“蓮鶴方壺出土于河南新鄭,它的‘叛逆’在于打破西周以來‘禮器象征等級’的傳統。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人們思想解放,仙鶴就是‘自由精神’的象征,這是中原文化‘包容性’‘創新性’的體現。” 隊員們圍繞“仙鶴寓意”展開辯論,有人認為是“對天命的挑戰”,有人解讀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碰撞間,春秋時代的“精神變革”不再抽象,而是化作壺上仙鶴,振翅飛入當代青年心中。
互動體驗區里,隊員們用AR技術“拆解”蓮鶴方壺,清晰看見鑄造時的“分型面”“澆鑄口”;通過VR設備“穿越”春秋宮殿,見證方壺從鑄造到使用的全過程。“科技讓文物‘褪去神秘外衣’,我們看懂了工藝,更讀懂了時代精神。” 隊員王俊恒感慨,這種“沉浸式觸摸歷史”的方式,讓文化傳承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參觀結束,先鋒隊在博物院學術廳召開“文物會說話·青春話傳承”研討會,邀請考古專家、博物院社教人員與隊員共話“中原文脈傳承”。“中原地區出土的文物,串起了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融合’主線。” 張宏彥研究員強調,賈湖骨笛見證“文明起源的音樂覺醒”,婦好鸮尊記錄“王朝時代的女性力量”,蓮鶴方壺彰顯“變革時代的思想躍遷”,“這些文物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文明基因庫’里的‘活因子’,你們年輕人要當好‘基因解碼師’,把歷史講給更多人聽。”
“我們可以把賈湖骨笛的樂音做成手機鈴聲!” 隊員王文欣的提議引發共鳴。農嘉杰接著說:“婦好鸮尊的‘鸮元素’能設計成國潮文創,比如鑰匙扣、書簽,讓文物‘走進’日常生活。” 博物院社教部主任李娜點贊:“年輕人的創意是文化傳承的‘新引擎’,我們正在嘗試‘文物+游戲’‘文物+劇本殺’,讓歷史‘潮’起來,你們的想法特別有價值!”
“今天的實踐,讓我們從‘文化旁觀者’變成‘傳承參與者’。” 隊長錢思宇總結,團隊計劃制作《中原文物“活”起來》系列短視頻,用“1分鐘講好1件文物故事”;在校內發起“文物守護人”計劃,招募同學參與文化志愿講解;還想聯動其他高校實踐隊,打造“中原文脈傳播聯盟”。“我們要做‘文脈傳譯官’,把文物里的‘歷史密碼’翻譯成年輕人聽得懂、喜歡看的內容,讓中原文化‘火’在當下!”
此次河南博物院社會實踐,中原文脈先鋒隊收獲的不僅是“文物知識”,更是“傳承使命”。從賈湖骨笛的“音樂覺醒”,到婦好鸮尊的“技術突破”,再到蓮鶴方壺的“思想躍遷”,隊員們觸摸到中原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核心特質,理解了“何以中國”的中原答案。
“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我們青春逢盛世,當為文脈傳承‘扛旗’。” 隊員們表示,未來將以“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為己任,用新媒體傳播、文創設計、校園宣講等方式,把中原文脈的“火種”傳遞給更多人。這場始于文物的實踐,終將化作青春傳承的行動,讓中原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讓歷史文脈在青年接力中永續流淌.
作者:河南工業大學錢思宇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