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巴渝大地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助力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2025年7月13日東方語學院“尋韻昌州古郡,煥新永川鄉脈”實踐團奔赴重慶市永川區五間鎮,以走訪調研、藝術交流、沉浸式體驗的方式,探訪百年堂鼓制作工坊,深度解碼永川非遺名片——五間堂鼓的百年傳承密碼與活力新生路徑。
(圖為實踐團全體成員和非遺師傅合影 攝 楊藝平)
在五間鎮,實踐團有幸拜訪到五間堂鼓非遺傳承人祝明建,聆聽這門古老非遺樂器背后的故事。祝明建與五間堂鼓的緣分,從童年便已開啟。10歲起,他就常圍在父親身邊,看父親專注制鼓的身影,那些木屑紛飛、工具敲擊的聲響,成了他童年獨特的記憶。因體力與技術的限制,直至十五六歲,他才逐步獨立上手制作堂鼓,在歲月打磨中,接過家族傳承的接力棒。
在祝明建的工坊里,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他如今使用的部分工具,竟傳承自爺爺輩,已有110多年歷史。那泛黃發黑的木頭基座,雖被蟲子蛀滿孔洞,卻依舊堅硬敦實,靜靜散發著時光沉淀的厚重氣息。“這鼓看著小,拿起來可有10幾斤重,制鼓工藝程序復雜,完全學會得耗上幾年。”祝明建笑著介紹,話語里滿是對堂鼓的熟稔與熱愛。
(圖為非遺師傅制鼓工具 攝 楊藝平)
制鼓之路,從收集原材料開始就滿是挑戰。制作品相上佳的堂鼓,需用上等柏木,還要至少2年以上的牛皮。柏木買回來,得存放晾曬一兩年,讓木材充分“服帖”;封鼓的牛皮,也得花1-2個月晾干水分,如此,制作出的鼓敲打出的聲音才清脆悅耳,余韻悠長。待原材料齊備,制鼓工序正式開啟。先將柏木切成條狀木塊,依據模型大小畫墨線、切割成弧形木板。木板切割好,嚴格按尺寸拼合,在鼓口處加上楠竹內襯、涂膠水,再用工具打磨拋光,去掉多余部分,箍上竹篾條,最后封上切割好的牛皮,一只堂鼓才算大功告成。每一步,祝明建都做得極為細致,像是在完成一場與歷史、與文化的莊重對話。
(圖為非遺師傅制鼓所用牛皮 攝 楊藝平)

(圖為實踐團全體成員和非遺師傅交談 攝 楊藝平)
實踐團成員們圍在一旁,認真觀察、不時請教,親身感受著五間堂鼓制作工藝的繁瑣與精妙。從祝明建布滿老繭卻靈活依舊的雙手上,從那些傳承百年仍在服役的工具里,從一張牛皮、一塊柏木的蛻變過程中,大家觸摸到了五間堂鼓的傳承溫度,也更深刻理解了非遺背后,匠人世代堅守的意義。
當祝明建拿起鼓槌,屬于五間堂鼓的精彩,才剛剛掀起高潮。他雙手舞動鼓槌,利落敲擊堂鼓,剎那間,鏗鏘激越的鼓聲如驚雷炸響,氣勢如虹地在工坊里震蕩,裹挾著巴渝大地的豪邁與熾熱,直直鉆進每個人耳朵。這鼓聲,是歲月沉淀的吶喊,是非遺傳承的脈動,瞬間點燃現場,引得陣陣喝彩,讓實踐團成員們真切見識到,五間堂鼓在傳承人手底,綻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
(圖為實踐團全體成員觀看學習非遺師傅擊鼓 攝 楊藝平)
被鼓聲點燃熱情的實踐團成員,紛紛主動請纓,想跟著祝明建學習打鼓。祝明建笑著點頭,耐心教學:從握槌的姿勢,到敲擊的力度、節奏,一一拆解示范。成員們起初略顯笨拙,鼓槌在手中不聽使喚,敲擊出的聲音零散、生硬。但在祝明建手把手指導下,大家慢慢找到感覺——有的成員抓住了“重槌起勢,輕槌收韻”的訣竅,敲出的鼓點開始有了韻律;有的成員領悟到節奏變化,讓鼓聲有了“輕重緩急”的層次。
(圖為實踐團指導和非遺師傅合照 攝 楊藝平)
此次五間鎮之行,實踐團不僅解碼了五間堂鼓的制作密碼,更在與祝明建的交流中,聆聽了非遺傳承的動人故事。未來,實踐團將持續發揮力量,通過記錄傳承故事、推廣制作工藝,讓五間堂鼓這一承載巴渝文化記憶的非遺名片,在新時代浪潮中,敲響更響亮、更動人的文化強音,讓百年匠心之魂,持續滋養民族文化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