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折萬物,童心筑星夢
7 月 17 日上午,山東大學學生春暉社雙棲星愿隊支教課堂上暖意融融,一堂別開生面的動物書簽制作課為孩子們打開了創意的大門。從靈動的小鼠書簽到俏皮的小兔造型,從童趣的小黃人形象到精巧的小船、飛機,一張張彩紙在孩子們的指尖流轉,幻化成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作品,也讓支教隊員在陪伴中收獲了關于成長與教育的深刻感悟。

課堂伊始,支教隊員帶著提前準備好的彩紙、剪刀等工具走進教室,孩子們眼中立刻閃爍起好奇的光芒。“今天我們要學做會‘咬’住書頁的小動物哦!” 小鼠書簽尖尖的耳朵、圓滾的身體和翹起的尾巴瞬間吸引了全場注意力。在示范環節,支教隊員放慢動作,從正方形紙張的對角折疊講起,耐心講解每一道折痕的角度與力度。原本平面的紙片在孩子們的用心裝飾下頓時有了生命。

起初,幾個低年級的孩子對著復雜的折法有些手足無措,指尖的彩紙總在關鍵步驟“跑偏”。支教隊員俯下身握住他們的小手,一點點調整折痕的走向,漸漸地,第一個小鼠書簽在孩子們手中成型,當看到自己折的“小老鼠”能穩穩夾在課本上時,孩子們興奮地舉起來互相展示。

掌握基礎技法后,孩子們的創造力如同被點燃的火花。“老師,我想給小兔書簽加上標致的小兔牙!”一個小姑娘舉起半成品,彩紙被她巧妙地裝飾上兩顆兔牙,活脫脫一只愛吃的小兔子。受此啟發,其他孩子也紛紛開啟“腦洞模式”:有人將黃色卡紙折成圓滾滾的小黃人,用黑筆點上標志性的護目鏡;有人把長方形紙張折成小船;還有男孩折出尖尖機翼的飛機。

課桌上漸漸堆滿著“創意合集”,教育就像這堂折紙課 —— 不必苛求每個作品都一模一樣。當放棄刻板的步驟要求,轉而鼓勵孩子們“按自己的想法試試看”時,那些歪歪扭扭的折痕反而成了最獨特的印記。
下課時,孩子們將作品塞給支教隊員:“老師,這個小兔書簽送給你!”支教的意義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孩子們用純粹的創造力告訴支教隊員,教育的真諦在于守護好奇心、激發可能性。那些超越“標準答案”的奇思妙想,恰是童真最珍貴的模樣。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一張張笑臉上,彩紙折成的小動物們仿佛也在眨著眼睛。這堂折紙課不僅教會孩子們一項小技能,更在他們心里播下了美的種子。而對支教隊員而言,這些指尖的溫度與創意的閃光,早已成為支教路上最珍貴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