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寧波軌道交通集團黨群服務中心的教室內傳來陣陣歡笑,這里正進行著一場“大腦探索之旅”——由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甬軌文樞小分隊”志愿者精心設計的趣味心理學實驗課,為暑托班的孩子們打開了認識自我、理解思維奧秘的新窗口。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心理學嗎?”課程伊始,大學生志愿者老師拋出的問題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志愿者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道:“心理學實驗,就像“心靈做游戲”,是科學家叔叔阿姨們為了弄清楚‘人為什么會這樣想、這樣做’而玩的超級有趣的‘偵探游戲’!”這個生動的比喻立刻讓孩子們對即將展開的“心靈探秘”充滿了期待。隨后的課堂化身為趣味實驗室,四個經典心理學實驗輪番登場
漢堡“變裝秀”,語言魔法顯真章
第一個“偵探游戲”從兩個一模一樣的漢堡開始。志愿者老師通過“含有20%脂肪的漢堡”與“含有80%蛋白質的漢堡”的不同表述引導選擇,大多數孩子傾向于選擇后者。由此,孩子們學習到了“框架效應”的原理,當同一事物用不同語言進行描述時,會影響人們的選擇與判斷,也明白了生活中很多選擇都會被不同的說法影響,要學會留意語言背后的小技巧,才能做更加清醒的判斷。
數字“捉迷藏”,未完之事記得牢
緊接著的“記數實驗”讓現場氣氛緊張又歡樂。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記住第一串數字“23675481”,三位勇敢上臺的小伙伴成功復述。當志愿者老師布置新任務——記住第二串數字“77264852”并完成后,再次請他們復述第一串數字時,三位“小勇士”卻都撓頭了。而臺下未曾上臺回答過的孩子們卻紛紛準確地喊出了答案。這一奇妙現象背后的原理便是“蔡格尼克效應”——人類的大腦對于未完成的事項記憶更加清晰,如同裝了“提醒鬧鐘”。在這個實驗中,孩子們感知到了有關大腦運行的特殊規律,這一對自身思維規律的認知,幫助學生理解“總想著沒做完的事”是大腦的正常反應,能夠更加從容地規劃后續行動,合理安排事務,逐步培養專注與條理的習慣。
顏色文字“大作戰”,大腦反應有快慢
“色詞實驗”環節則引發了一陣歡聲笑語。PPT上出現了用不同顏色書寫的詞語(如用綠色寫的“黃色”詞語),孩子們需要大聲念出字的顏色而非其詞語本身。當文字顏色與詞義沖突時,不少孩子明顯卡殼,念得慢了半拍。“Stroop效應”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人類的大腦在同時處理文字含義與顏色信息時,會陷入“信息加工沖突”,反應自然而然就慢了下來,它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了大腦處理信息的復雜機制,也體會到了思維運行過程中“沖突與協調”的奇妙,在趣味互動中感受認知過程的奧秘與規律。
棉花糖“大考驗”,耐心等待有回報
最后,課程以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視頻收尾。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觀看視頻中那些面對香甜棉花糖、努力忍耐等待第二顆獎勵的小朋友。視頻結束后,志愿者老師引導孩子們思考:“為什么這個小朋友能忍住不吃呢?”通過討論,孩子們理解了“延遲滿足”的含義和重要性:學會等待,為了更大的目標控制當下的欲望,是成長中一項寶貴的“超能力”。
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心理實驗,如同一把把鑰匙,開啟了孩子們探索心理世界的大門。抽象的心理學術語,在精心設計的游戲中變成了可感可知的趣味體驗。孩子們在互動游戲中親身感知了思維的奇妙運作,理解了“框架效應”如何影響選擇、“蔡格尼克效應”如何作用于記憶、“Stroop效應”如何挑戰反應、“延遲滿足”如何磨礪意志。孩子們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化身為小小“心理偵探”,在志愿者的引導下,親手撥開迷霧,觸摸到人類思維與行為的奇妙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