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7 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赴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 “農旅煥新,育苗筑夢” 實踐隊 14 名成員,在安溪縣蓬萊鎮青少年成長中心開展支教活動。多元化的課堂設計為成長中心注入活力,其中非遺文化體驗課上,實踐隊隊員帶領孩子們沉浸式學習非遺剪紙技藝,通過手把手教學、文化講解等方式,讓非遺剪紙在互動中傳播,在實踐中傳承。
剪紙傳習,課堂里的非遺啟蒙非遺剪紙體驗課上,隊員們先通過短視頻播放剪紙的歷史淵源 —— 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鏤空紋飾雛形,到明清時期民間窗花的盛行,讓孩子們直觀感受這項技藝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圖為孩子們認真觀看非遺剪紙宣傳視頻,了解技藝歷史淵源。吳一虹攝
隨后,隊員們示范了 “對稱剪”“鏤空剪” 等基礎技法,從簡單的幾何圖案到當地特色的 “茶鄉紋樣”,一步步引導孩子們動手創作。

實踐隊隊員示范 “對稱剪” 等技法,細致引導孩子們動手學剪紙。吳一虹 攝
育苗筑夢,教育賦能非遺延續此次支教活動并非簡單的技藝傳授,而是實踐隊結合 “農旅煥新” 主題設計的系統性傳承方案。隊員們表示:“剪紙不僅是手藝,更是家鄉的文化符號。我們希望通過課堂,讓孩子們從小建立對本土非遺的認同。”
除了剪紙課,實踐隊組織 “剪紙 + 農旅” 創意工作坊,鼓勵孩子們將茶園、古厝等蓬萊元素融入作品,為非遺注入青春活力。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鄉村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搭建起非遺傳承的 “青少年橋梁”。
青春力量,書寫傳承新篇作為福建農林大學 “三下鄉” 品牌活動的一部分,“農旅煥新,育苗筑夢” 實踐隊始終以 “教育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為目標。此次支教中,非遺剪紙的傳播成效超出預期:有孩子主動向家人講解剪紙歷史,有家長詢問后續課程安排,更有當地小學邀請實踐隊將剪紙課納入課后服務。
實踐隊隊長說:“看到孩子們從‘好奇’到‘熱愛’,我們真切感受到教育在非遺傳承中的力量。未來,我們將整理課程素材,形成可復制的‘非遺支教手冊’,讓更多鄉村孩子能觸摸到傳統文化的溫度。”
此次活動以教育為筆,以青春為墨,在蓬萊鎮的土地上勾勒出非遺傳承的新圖景 —— 當古老剪紙遇上年輕學子與孩童,傳統文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