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青春擔當 —— 西南石油大學經管院學子青崗村三下鄉紀實?
七月的川中大地,驕陽似火,熱浪滾滾。在四川省射洪縣青崗村的玉米地里,一群身著紅色實踐隊服的年輕人正彎著腰,雙手在翠綠的玉米苗間快速穿梭。他們是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青衿實踐隊” 的隊員,正在這里開展為期一周的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而拔草,便是他們與這片土地的第一次 “親密接觸”。?
清晨六點的青崗村還帶著些許涼意,隊員們已踩著露水來到玉米地。可不到九點,太陽便掙脫云層的束縛,將灼熱的光芒傾瀉在大地上。玉米葉上的露珠早已蒸發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層層疊疊的熱浪,仿佛要將整個田野烤得冒煙。溫度計的指針一路攀升至 38℃,空氣里彌漫著泥土與玉米秸稈混合的氣息,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
“大家注意區分玉米苗和雜草,別傷了作物!” 隊長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聲音里帶著一絲沙啞。他的臉頰被曬得通紅,汗水順著下巴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間暈開一小片深色的印記。隊員們沒有絲毫懈怠,左手撥開葉片,右手抓住雜草根部用力一拔,動作越來越熟練。玉米葉邊緣的細毛蹭得手臂又癢又疼,汗水流進眼睛里,澀得人睜不開眼,可沒人停下手中的活計。?
“這草也太頑固了,扎根比玉米還深!” 一名隊員用力拽著一株半人高的雜草,臉憋得通紅。身旁的村民張大爺笑著遞過一把小鏟子:“后生仔,這草叫‘牛筋草’,得用巧勁。你看,順著根邊挖一下,就好拔了。” 在村民的指導下,隊員們漸漸掌握了技巧,拔草的效率也高了起來。田埂上,隊員們帶來的礦泉水瓶很快堆成了小山,每一瓶都被喝得底朝天。?
正午時分,陽光愈發毒辣,玉米地里的溫度已經超過 40℃。隊員們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緊緊貼在背上,又被太陽曬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鹽漬。有的隊員被曬得頭暈目眩,就在田埂邊短暫休息幾分鐘,喝上一口藿香正氣水,又立刻回到地里。“看著村民們平時就是這樣勞作,我們這點累算什么。” 一名隊員一邊拔草一邊說,臉上帶著倔強的笑容。?
傍晚時分,當最后一片雜草被清理干凈,隊員們望著整齊的玉米田,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村民們送來的冰鎮西瓜,成了最香甜的犒賞。“這些娃娃真是好樣的,不怕苦不怕累,比城里的嬌生慣養強多了!” 張大爺的夸贊,讓隊員們心里甜滋滋的。?
夜幕降臨,青崗村的星空格外明亮。隊員們圍坐在院壩里,分享著一天的收獲。“原來每一粒糧食都來得這么不容易,以后再也不會浪費食物了。”“在學校里學的理論知識,到了田間地頭才知道怎么用,這種實踐太有意義了。”?
此次玉米地拔草只是西南石油大學經管院學子三下鄉活動的一個縮影。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們還將開展支教、調研等活動。雖然烈日炎炎,但擋不住學子們服務鄉村的熱情;雖然汗水淋漓,但澆不滅青春擔當的火焰。在青崗村的土地上,這群年輕的身影,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書寫著屬于他們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