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深入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2025年7月9日,重慶移通學院“萬靈赤脈·紅韻傳薪”黨史學習教育團踏著夏日的熱浪,走進榮昌區萬靈鎮這片鐫刻著革命印記的土地。他們帶著對紅色歷史的敬畏,懷揣著賡續精神血脈的熱忱,在“探索弘揚紅色文化,傳承賡續精神血脈”的主題尋訪中,與老黨員們的初心撞了個滿懷。
羅國書:鐵軌上磨出的誓言,肩膀上扛著的擔當 在羅老簡樸整潔的家中,一群年輕學子圍坐四周,聆聽著這位歷經歲月滄桑的長者講述他的紅色人生。老黨員羅國書同志深情回憶道:“入黨不是為了當官,而是為了帶動群眾,為共產黨、為人民做事。”羅爺爺1950年加入共青團,之后投身艱苦的鐵路建設一線,先后參與了6條鐵路的修建,因表現優異被發展為黨員。在此過程中,他始終將“為人民服務”的入黨誓言銘記于心,在群眾中處處發揮帶頭作用,臟活累活總是搶著干。當談及最難忘的經歷時,羅爺爺不禁想起1960年修鐵路的那段崢嶸歲月。他感慨道:“那時候條件真是太苦了!當時社會還沒有如今的機械化水平,修建鐵路的所有材料全靠我們的肩膀和雙手。大家用扁擔挑,用背簍背,用肩膀扛,肩膀磨破了皮,結痂后又磨破,手掌的老繭一層疊著一層。”但他目光堅毅地強調:“這是我作為中國共產黨員的責任!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怕犧牲,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羅老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深刻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擔當與奉獻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場的團隊成員。
訪談最后,羅爺爺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你們現在趕上了好時代,這是無數先輩用鮮血、汗水甚至生命拼搏換來的,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努力學習真本領,勇于擔當起國家發展的重任,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強大!”
陳德明:半世紀鄉土堅守,在奮斗中領悟信仰 在沙堡村,80歲的老黨員陳德明向“萬靈赤脈”實踐團深情講述了他跨越五十載的堅守。從生產隊會計到村民信任的“領頭人”,他的故事里有泥土的芬芳,更有信仰的成長。
曾有暴躁的公牛掙脫韁繩,是他撲上去死死拽住牛角,他說“鄉親們信我,我不能撂挑子”。起初,他對“入黨”二字有些懵懂,第一次申請未能通過。可當他在伙食團為社員分糧、在田埂上帶領大家搶收,看著鄉親們的笑臉越來越多,心里忽然亮堂了——“這就是黨員該做的事啊!”他講起村里“笨小伙”憑著一股憨勁干成技術員,“嬌姑娘”在田埂上磨出繭子成了勞動模范,然后望著眼前的年輕人:“苦是塊磨刀石,磨得動筋骨,才扛得起事兒。”
陳元平:一輩子做好事,和平年代亦守初心 “我雖已年老,但依然會為人民服務。”75歲的陳元平一開口,就像鄰家爺爺拉家常,可他的故事里,藏著“一輩子做好事”的執著。他總說自己沒上過大戰場,只是在抗蘇戰爭時修過路。“前線是槍林彈雨,我們在后頭修路,也是打仗!”后來,他成了基建大隊長,村里的路修到哪,他的腳印就追到哪;村民要嫁接果樹,他挎著工具包就上門,幾千次嫁接從沒收過一分錢。“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毛主席的這句話是他的行事準則。分享會最后,陳老希望年輕一代勿忘國恥,牢記歷史,珍惜現在的安定生活,在和平年代同樣要養成吃苦耐勞、敢拼敢當的精神。
劉祖華:修通民心路,用實干注解“為民謀福” 劉祖華老人家門口的路,是他當年帶著村民一鋤頭一鋤頭鑿出來的。80歲的他說起這條路,語氣里藏著驕傲:“路通了,鄉親們的日子就活了。”“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他用樸實的話語道出黨的初心:“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句肺腑之言,正是他數十年實干擔當的生動注腳。劉老表示,雖已年事已高,但內心始終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面對“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奮斗征程,隊員們深受鼓舞,一致表示將以劉祖華同志為榜樣,學習并傳承其為民擔當的崇高精神。
此次“三下鄉”紅色尋訪主題活動的成功舉辦,讓團隊成員在鮮活的歷史教材和生動的榜樣故事中,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禮。那些磨破的肩膀、長滿老繭的手掌、踏遍鄉土的腳步,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初心從來不是豪言壯語,而是把“為人民”三個字,活成日復一日的平常。
撰稿人:陳昭安 胥亦婷 牛澤田
拍攝:黃蓉 曾艷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