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瓷史、埔娃娃IP活化與泰安樓文旅實踐
(通訊員:王怡琳)為深挖大埔陶瓷文化寶藏,探索非遺“活態化”新路徑,7月5日,廣東科技學院“客鄉瓷韻”非遺傳承突擊隊繼首日探訪富大陶瓷非遺工坊與富大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后,步履不停,深入大埔縣博物館、埔娃娃會客廳與泰安樓,開啟了一場溯源歷史、對話當下、啟迪未來的文化探索之旅。
溯源千年:大埔縣博物館里的瓷脈回響


步入大埔縣博物館,巨型的大埔縣城總體規劃沙盤率先闖入視野,微縮的山水城郭在燈光下流轉,現代文旅藍圖與千年古邑的時空界限在此模糊。往前走,明代“父子進士”牌坊模型在展廳中巍然矗立,牌坊模型上精雕細琢的祥云瑞獸紋飾,無聲傳遞著“詩禮傳家”的客家文脈,瞬間將隊員們拉回瓷韻與翰林共輝的明清歲月。
穿過牌坊,客家傳統服飾展區鋪陳開來,從“交領右衽”的古老形制到藍靛染就的“客家藍衫”,每一道褶皺都浸染著“勤儉崇文”的民系基因,繡花圍裙上的青花瓷紋樣更無聲訴說著陶瓷與服飾的文化共生。
行至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血與火的史詩氣息撲面而來。展柜中三河壩戰役的銹蝕土槍與《星星之火》手稿并陳,展墻上葉劍英指揮作戰圖、方方領導邊區縱隊解放38縣的路線,凝固成“廿載紅旗不倒”的血色史詩。當隊員們凝視客家婦女肩挑彈藥箱的復原場景,那些穿越炮火的瘦削背影,令在場的隊員們無不為之動容。
活化新生:埔娃娃會客廳的IP創意風暴


走進活力四射的埔娃娃會客廳,負責人向隊員們生動展示了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既有以“官方兔埔娃娃”作為紅色文化旅游的核心符號,承載著蘇區精神。又有以“陶瓷娃埔娃娃”作為親子體驗游的特色亮點激活產業動能,二者共同構成大埔文化IP矩陣。更重要的是,圍繞IP構建的豐富文旅體驗矩陣——從創意文具、特色茶具到精美飾品、文化擺件,這些“帶得走、用得著”的文創將客家文化符號創新融入日常生活。
負責人還提到,目前正打造以埔娃娃IP形象為串聯點,將打卡點、富大陶瓷非遺工坊、富大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歷史景點相連接的特色旅游路線,推動IP從靜態展示升級為可深度參與的文旅體驗。當學生手持融入路線的“老鼠粄奶茶”等特色文創拍照引發游客搜索“同款”,增加曝光度,更印證了這條融合文化、體驗與消費的文旅路線強大的“可拍可曬”傳播力。
古韻新聲:泰安樓里的文旅融合實踐


今日行程的最后一站,隊員們探訪了被譽為“客家的水立方”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埔泰安樓。當厚重的青石墻垣映入眼簾,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隊員們首先被那獨具匠心的假門樓所吸引——它竟深深嵌入墻面達29公分!門樓上的那幅“負荊請罪”圖,則無聲訴說著明清時期屋主為規避“無官銜不得建門樓”的規制而展現的生存智慧。
移步樓內,方中帶圓的銅錢狀整體布局(前有聚財魚塘,后接弧形圍屋)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一口位于一樓的水井引起了隊員們的特別關注——井中粼粼波光間游魚巡弋。講解員提到,這不僅是生動的景致,更是客家人防范投毒的智慧結晶。
拾級而上,步入二樓,這里是歷史與人文的展廊。隊員們駐足鄒魯祖居敬愛堂的模型,令人驚嘆的是鄒魯祖居敬愛堂與自然的完美呼應,它背靠蜈蚣山,經陽光折射在特定時刻形成“蜈蚣吐珠”的奇觀,凝聚客家風水玄機。轉過展廊,客家精神的星芒撲面而來。玻璃展柜中“勤、儉、誠、樸”四字家訓,滋養出“百校之父”田家炳。他賣億萬元宅助學、穿補丁襪度日的事跡,讓隊員真切觸摸到客家“重義輕利”的脊梁。
三樓屋檐逐層外挑,既暗喻“步步高升”,又巧妙解決了排水難題。隊員們指尖撫過那些出于防御目的而開得較小、僅設于三層且可拆解逃生的瞭望窗,感受著嵌入墻體70公分的堅實守護,對客家人于特殊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堅韌與創造力肅然起敬。抬頭仰望,家家戶戶的門口上房均有一個閣樓——這便是貯藏珍貴糧食的空中糧倉。屋梁上靜懸的古老滑輪,無聲訴說著當年利用垂直空間、保障長久生存的空間統籌術。泰安樓,這座凝固的史詩,以其無言的力量,激勵著青年一代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堅實橋梁。
步履不停:傳承與創新的青春答卷


一日三地,廣東科技學院“客鄉瓷韻”非遺傳承突擊隊完成了從歷史縱深到產業前沿、從文化地標到文旅現場的立體穿梭。在大埔縣博物館,觸摸千年窯火的溫度與瓷脈綿延的堅韌,溯源文化根基;在埔娃娃會客廳,驚嘆于IP賦能下傳統非遺的年輕態表達與蓬勃市場活力,感受創新轉化;于泰安樓中,則親身體驗文旅融合如何為古老遺產注入當代生命力。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守護非遺,既要深扎傳統的根脈,汲取客家大埔青花穿越時光的不朽魅力;更需張開創新的羽翼,借力IP敘事、體驗經濟和跨界融合,讓陶瓷文化在新時代“活”起來、“潮”起來、“走”出去。廣東科技學院“客鄉瓷韻”非遺傳承突擊隊將以青春之思、創新之力,持續探尋大埔陶瓷非遺傳承與產業振興的“破圈”密碼,為擦亮“中國青花瓷之鄉”金名片貢獻智慧與汗水!
通訊員:王怡琳、趙俊渝
來源:廣東科技學院“客鄉瓷韻”非遺傳承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