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九點,為向當地文旅產業提供精準分析與策略建議,廣東科技學院赴東坑鎮“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擊隊調研小組,來到“丁彭黃”片區,通過走訪調研、座談訪談等方式與基層村民開展直接交流。
走進東坑鎮丁彭黃片區 讀懂千年木魚歌文化
近年來,東坑鎮主要通過“三個注重”來推動“丁彭黃”片區典型村建設。一是注重規劃。瞄準鄉村韻味定位,將“丁彭黃”片區打造成現代城市“桃花源”。二是注重規模性和整體性。將“丁彭黃”三個村的水系、路面打通,同時從整體上把握三個村的風貌,將整個片區連成一片。三是注重鎮村聯動。以“鎮級統籌推動、村級支持配合、群眾擁護參與”為工作理念,推動片區綜合建設。目前,“丁彭黃”片區已經成為城市大公園,鄉村韻味更加濃厚。
走訪“鄧師傅理發”,感受從傳統小鎮到非遺舞臺的蛻變
掛著“鄧師傅理發”的木牌的小屋子傳出了推子運作的嗡嗡聲。調研團隊循著鄧師傅的職業視角與記憶脈絡,深度體察文旅融合戰略在東坑鎮的具象化演進歷程。訪談的過程中,鄧師傅清晰的記著初來東坑的時間。當被問及村莊的變化,鄧師傅指向店外新鋪成的小路:“在這里的這十多年啊,村子的變化真的很大。以前這些地方都沒有這么好的路的。”在了解后,小組成員得知黃屋片區的道路因鄉村治理而煥然一新。他們借此話題繼續深入,談及鄉村治理中的文旅融合活動。政府部門因地制宜,以木魚歌這一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體驗為發展契機,定期舉辦木魚歌表演。每逢演出日,戲臺周邊便聚滿了聞訊趕來的村民,非遺文化在全民參與中換發生機。
在本次訪談的最后,鄧師傅雖未提供具體的意見,但他表示,非常希望政府能繼續開展相關文旅融合活動,讓東坑小鎮也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振興之路。
探訪月明湖商戶 觀察從魚塘到桃源的民生視角
與店主和當地游客的對話無疑是本次訪談之旅的意外之喜。在走訪至月明湖處,小組成員了解到店主和當地游客一直在為片區做著文旅宣傳。隨后小組成員通過與店主和當地游客的訪談得知丁彭黃片區的大變樣。黃屋曾經的“小破魚塘”經改造后成為棧道環繞、景色宜人的月明湖;非遺“木魚歌”進行的非遺活化與跨界合作,讓老曲目生長出新玩法,不僅進校園,還獲多家媒體報道,成為丁彭黃片區文旅融合新的文化標識。
“深圳游客專門來逛,很多人周末車位都找不著噢!”店主談及馬腰嶺山體公園周末車位難求,十分熱鬧,且店里的生意也隨著游客的到來紅火起來。在訪談結束之際當地游客還為小組成員分享經驗,支招宣傳:不只月明湖處處藏景,棧道、古圍墻以及宗祠都獨有韻味和特色,應不分群體游玩,不同時段、不同年齡在此交匯,以“都市桃源”適配全年齡段游玩需求:老人享靜,年輕人尋趣,自然交融。為隊伍揭開丁彭黃片區文旅全齡化發展的民生邏輯。
于丁彭黃對話村民 悟片區融合發展心得
受訪者們表示“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擊隊的到來為丁彭黃片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隊員們通過與村民和商戶的訪談中也收獲頗豐,他們表示自己對丁彭黃片區文旅融合發展有了更深的體會,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也有了更明確的目標。
今日的對話讓隊員們讀懂:鄉村文旅的破題點在舊場景生長新可能;鄉村文旅的生命力在傳統與現代的共生,更在文化與生活的共振中。
通訊員:萬若涵 葉簡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