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北疆青鋒·能源報國’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在內蒙古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東二號露天煤礦的實踐之旅持續深入。實踐第四天,在帶隊老師的指引下,我們圍繞礦區周邊展開探索,親眼目睹了現代能源工業的科技魅力與生態智慧。
沿著礦區步道前行,映入眼簾的是蜿蜒如巨龍的傳輸帶系統。這些銀灰色的“鋼鐵動脈”依次相連,橫跨山丘、穿梭廠房,將開采出的煤炭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各個環節。黑色的煤流在密閉的傳輸帶上平穩滑動,宛如大地的“能源血液”,無聲卻有力地支撐著工業運轉與民生需求。它們不僅是煤炭運輸的通道,更串聯起能源生產從開采到轉化的全鏈條,讓我們直觀感受到現代采礦系統的高效與精密。

在工業區上空,幾座龐大的半球型儲煤倉如巨型明珠般矗立,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些鋼鐵穹頂以科技為盾,將煤炭嚴密封存,既保障了能源儲備的安全性,又避免了揚塵污染。透過老師的講解我們了解到,儲煤倉內搭載智能監測系統,能實時調控溫濕度、監測儲量變化,確保每一塊煤炭都以最佳狀態“待命”。在夕陽的映照下,儲煤倉閃耀著金屬光澤,而倉內蘊藏的不僅是烏金,更是千家萬戶燈火通明的希望,是工業生產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

更令人贊嘆的是,這座露天煤礦實現了“產煤不見煤”的綠色轉型里程碑。昔日煤炭露天堆放帶來的粉塵污染已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封閉的運輸網絡、智能化的抑塵設備與生態化的廠區設計。工業區內,綠樹成蔭的道路與整潔有序的廠房相映成趣,清潔運輸車輛往來穿梭,將“綠色開采”從理念變為現實。這不僅彰顯了企業在環保技術上的突破,更讓我們看到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圖景。
此次礦區周邊的探索,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現代采礦工程早已突破傳統印象,正朝著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大步邁進。作為新時代采礦學子,我們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用知識與技術為能源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