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提升煤礦職工地質防治水專業技能,強化安全生產意識,筑牢煤礦水害防治堅實防線,7月5日下午,西灣露天煤礦組織開展地質防治水技術專題培訓,這也是入礦第四天的重要學習活動。此次培訓聚焦煤礦水害防治關鍵知識與實踐技能,旨在為煤礦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開班啟航:明確培訓意義與目標
培訓伊始,煤礦相關負責人強調了地質防治水工作在西灣露天煤礦安全生產中的核心地位。水害是煤礦生產的重大威脅之一,一旦失控,不僅會造成生產停滯、資源損失,更可能引發淹井、人員傷亡等嚴重事故 。此次培訓以“勇攀高峰 挑戰自我”為精神指引,期望參培人員深入學習地質防治水技術,提升專業素養,為煤礦安全高效生產筑牢“防水墻”。路飛作為培訓講師,圍繞西灣露天煤礦實際地質水文條件,開啟專業且實用的知識授課。
知識深耕:易混名詞與基礎概念解析
培訓首環節聚焦地質防治水易混名詞解析,為后續深入學習筑牢基礎。講師詳細闡釋:含水層是能透水并給出一定水量的巖層,像灰巖、石英砂巖等巖性常見其中;隔水層則難以透水、給水,泥巖、粘土等是典型代表 。老空涵蓋采空區、老窯及報廢井巷,采空區是回采后不再維護的空間;火燒區因煤層氧化燃燒、改變頂底板巖層物化特征形成。此外,礦井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突水(含水層水突涌)、透水(老空水突涌)等概念,也通過實例與數據對比,讓參培人員清晰辨別,為后續理解水害防治體系筑牢概念基石。
風險洞察:煤礦水害危害全方位剖析
明晰基礎后,培訓深入解讀煤礦水害危害。水害會惡化生產環境,積水致工作場地潮濕、泥濘,影響工人健康與設備穩定運行;沖刷、浸泡邊坡,引發流沙、失穩,威脅露天礦邊坡安全;增加排水設施、設備及費用投入,抬升噸煤成本,加重生產管理難度;礦井水的腐蝕性,會縮短金屬設備使用壽命;為防突水,預留防水煤巖柱,造成煤炭資源回收率降低;最嚴峻的是,當排水量超排水能力,可能淹井停產,甚至礦毀人亡。一系列真實案例與數據,讓參培人員深刻認識水害防控刻不容緩。
系統學習:礦坑充水水源與防治體系
培訓進一步剖析礦坑充水水源,地表水(大氣降水、河流湖泊等)與地下水(含水層水、老空水等)是兩大源頭 。以本地區為例,大氣降水和西境外潛水是地下水主要補給源,露天區沙層入滲系數、滲透系數利于降水運移,依地形地貌可分南北水文單元,各單元補水、徑流、排泄特征不同。明晰水源,是精準防治的前提。
排水系統作為防治關鍵,西灣露天煤礦采排場底設集水坑,執行“兩用一備一暴雨”配置 。東側、西側水坑分別配備不同型號離心泵,涵蓋正常排水、備用及暴雨排水泵,搭配對應排水管路,構建起多層級、全場景排水保障,確保不同水量情況高效應對。
保障落地:組織與職責協同發力
完善的組織保障是防治水工作落地關鍵。煤礦成立水害防治管理領導小組,明確礦長為第一責任人,總工程師為技術負責人,地測科、機電科、生產指揮中心、機電防治水段、采剝單位等各部門職責清晰 。地測科統籌技術管理,機電科保障設備運維,生產指揮中心協調整合資源,機電防治水段執行專項任務,采剝單位落實現場防控,多部門協同,構建“全員參與、全程防控”的防治水責任體系。
培訓成效:學思踐悟,筑牢安全根基
培訓過程中,參培人員認真聆聽、記錄,圍繞實際生產中遇到的水害防治難題,與講師積極互動。通過案例分析、現場問答,大家對地質防治水從理論認知到實踐應用,實現深度融合。
此次地質防治水技術培訓,是西灣露天煤礦強化安全生產、提升職工專業技能的重要舉措。從基礎名詞辨析到水害危害認知,從充水水源解析到排水系統、保障措施落地,構建起系統、全面的防治水知識體系。未來,煤礦將持續深化培訓成果應用,把所學轉化為安全生產實踐,讓地質防治水技術成為守護煤礦安全的“硬核力量”,助力西灣露天煤礦在安全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為地區能源穩定供應筑牢堅實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