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康養研學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7月2日,浙江農林大學“青耘鄉野”師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被列入“中國十大美麗鄉村”開化縣音坑鄉下淤村開展實踐調研。團隊緊扣該村“錢江源國家公園門戶”生態優勢與鄉村品牌底蘊,聚焦“生態康養+深度研學”雙核驅動發展路徑,通過實地勘察、業態體驗與多方座談,為打造面向都市家庭、銀發群體及研學客群的沉浸式體驗樣板提供青年方案。
圖 1合照
上午,在下淤村村委會委員胡艷華帶領下,團隊對下淤村的空間規劃、多元業態和制度文化進行系統的了解。龍中鱷生態產業園形成以鱷魚養殖為核心,科普教育、文旅娛樂、健康頤養融合的特色全產業鏈;藝術家特色民宿與研學;濱河休閑帶嵌入吊橋、文化長廊、觀光自行車及游艇項目,激活山水資源價值。團隊成員針對下淤村現有業態資源展開討論,初步形成研學康養路線規劃。

圖 2龍中鱷產業園介紹
隨后,團隊通過走訪村內居民和經營者,并向游客發放問卷,進一步了解下淤村文旅發展現狀。
圖 3采訪當地居民
在陶藝研學館中,成員深度體驗陶藝研學方式并對經營者汪女士進行訪談。汪女士提出:“研學客群年齡跨度大(3-90歲),但停留時間短(約1小時),年輕人占比低導致消費力不足——急需豐富業態讓游客‘玩得久、住得下、能消費’!”這一反饋為團隊思考業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切入點。

圖 4實踐團成員親身體驗陶藝研學
下午,在浙江農林大學開化研究院副院長蔡碧凡的組織下,實踐團成員參加了下淤村調研的座談會。會上,研究院成員首先分享片區組團發展方案以及其他文件資料,為下淤村未來發展繪制藍圖。隨后,通過問答的形式解決實踐團成員疑問,深化對村莊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的理解。
圖 5下淤村調研座談會
此次下淤村的實地調研活動,不僅讓“青耘鄉野”團隊成員們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與鄉村發展實際緊密結合有了新契機,同時也為下淤村發展貢獻了來自青年視角的初步思考與建議。團隊將基于此次調研收集的一手資料和發現的核心問題,進一步凝練分析,形成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調研報告與發展建議,助力下淤村打造國家公園門戶鄉村振興的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