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寧波貝類養殖基地,浙江萬里學院 "潮間探貝人" 研究生團隊深入寧海養殖一線,在藻類培養車間、泥蚶繁育基地與太陽能養殖池塘間穿梭,將實驗室理論與生產實踐深度結合,為泥蚶產業升級注入青年智慧。

從藻類養殖溫棚到貝類繁育車間,再到下水塘喂食和采樣操作,一天的時間里,同學們走出實驗室,化身為田間水邊的觀察者、學習者和記錄者。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下鄉調研,更是一場關于“勞動與科研”“基層與科技”的深度交匯。
在藻類培養車間,隊員們第一次見到泥蚶的“口糧”——金藻、硅藻在恒溫光控中孕育生命起點,成排的恒溫培養桶與微藻養殖系統讓隊員們驚嘆于 "養蚶先養藻" 的科技邏輯。金藻、硅藻等微藻作為泥蚶幼體的 "奶粉",其培養精度直接影響苗種成活率。繁育車間里,隊員們親歷泥蚶從催產到稚蚶的完整流程。水槽中蠕動的幼苗、每日兩次的換水操作、水溫鹽度的精準調控,讓 "嚴謹與細致" 成為實踐關鍵詞。當通過顯微鏡觀察到幼蟲期纖毛擺動的生命律動時,隊員們在日志中寫道:"這是理論課本無法呈現的生命教育。"

在太陽能養殖區,"上層養蝦蟹、下層養貝類" 的復合模式令隊員們大開眼界。投喂時蝦蟹飼料促進藻類繁殖,泥蚶通過濾食凈化水質,這種生態聯動使水體營養利用率提升 40%。養殖戶坦言:"現在養殖既靠經驗更靠科學,盼著年輕人帶來新技術。

此次深入泥蚶養殖一線的實踐,也讓實踐團隊精準鎖定了目前泥蚶養殖產業的痛點——繁育期苗種存活率低,尤其是高溫脅迫下死亡率高的問題。 目前團隊已攜帶樣本返回實驗室開展深度研究,未來將與企業協作推動成果落地,以青春力量書寫潮間帶的養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