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熱浪蒸騰著陜北高原的溝壑峁梁。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的19名師生,懷揣著"把論文寫在祖國能源基地"的赤誠,走進國家能源集團西灣露天煤礦。當校車碾過礦區公路的最后一道轍印,迎接他們的不僅是煤海深處的機械轟鳴,更是煤礦精心鋪展的實踐育人畫卷。
推開宿舍房門的瞬間,成員們的驚喜溢于言表。標準化公寓內,家具排列整齊,空調送出的習習涼風驅散了旅途疲憊,24小時熱水系統彰顯著現代化礦區的人文溫度。"沒想到工業氣息濃厚的煤礦里,藏著這樣窗明幾凈的生活空間。"采礦工程專業的小李撫摸著衣柜里嶄新的工服感嘆道。在這片鑲嵌于黃土高原的能源綠洲,每一間宿舍都成為知識與實踐銜接的驛站,床頭貼著的《露天礦安全規程》與書桌擺放的專業書籍,無聲訴說著實踐團"知行合一"的求學信念。
礦區職工食堂則演繹著另一種溫暖。兩層就餐區采用園林式設計,綠蘿藤蔓垂落于明窗之間,智能取餐系統前,成員們正用一卡通選購著花樣繁多的各式菜肴。"我們按照營養學標準設計了每周菜譜,確保同學們在高強度實踐中保持充沛體力。"食堂管理員指著墻上的食品安全追溯屏介紹道。晚餐時分,實踐團圍坐在圓桌旁,將當天參觀選煤廠的見聞化作熱烈討論,不銹鋼餐具的碰撞聲與學術爭鳴交織成青春的交響。
當暮色浸染煤海,我不由得在日記中寫道:"今天看到老師傅用三十年經驗校準傳感器參數,忽然明白能源報國不僅是書本上的公式,更是掌紋里的煤塵與安全帽下的智慧。"在這片孕育著中國能源未來的土地上,青年學子正以躬身實踐的姿態,將"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命題,書寫成煤壁巖層間的青春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