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我們滿懷期待地踏上了前往日照市嵐山區的調研之路。初到嵐山,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新鮮與好奇。我們首先走訪了嵐山漁港、趕海園、風帆廣場等代表性景點。在嵐山漁港,那一艘艘漁船整齊排列,漁民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空氣中彌漫著海水的味道和海鮮的氣息。我們與漁民們交流,聽他們用獨特的嵐山方言講述著出海捕魚的故事,那些生動的詞匯和發音,讓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在大海上乘風破浪的場景。
在趕海園,游客們與當地居民一起在海灘上尋找著小螃蟹、蛤蜊等海產品,歡聲笑語回蕩在海邊。我們也加入其中,與大家聊天,了解嵐山的趕海文化,同時記錄下他們在交流中使用的方言詞匯和表達方式。而風帆廣場上,微風拂面,人們悠閑地散步、放風箏。我們與在這里休憩的老人們攀談,聽他們講述嵐山的歷史變遷,從他們口中說出的方言,帶著歲月的痕跡,讓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嵐山的文化背景,我們對20名群眾展開了結構化訪談。在訪談過程中,大家熱情地分享著嵐山區的歷史沿革、風俗習慣、傳統技藝等。有位老人詳細地給我們講述了嵐山的祭海儀式,從準備祭品到祭祀流程,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漁民們對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還有一位手工藝人向我們展示了嵐山傳統的漁民畫制作過程,用方言介紹著顏料的調配、圖案的寓意等,讓我們對嵐山的民俗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為后續的方言調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深入方言調查,傾聽鄉音故事
1月20日,方言調查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我們深入基層社區、鄉鎮,與當地群眾進行廣泛接觸和深入交流。每到一處,我們都會耐心地與居民們聊天,從日常生活聊到工作娛樂,從家長里短聊到當地的特色美食。在一個寧靜的鄉村,我們遇到了一位樸實的大叔,他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在與他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了許多有趣的嵐山方言詞匯。比如,嵐山方言中把“昨天”叫做“夜來”,把“干什么”叫做“揍么”,這些獨特的詞匯讓我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和趣味。
為了更全面地記錄嵐山方言,我們借助攝影攝像設備,詳實記錄下每一個特色語音系統與地方詞匯。在社區的小廣場上,我們組織了一場小型的方言交流活動,邀請居民們分享自己記憶中的方言故事和俗語。一位老奶奶講述了一個關于嵐山方言的笑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在歡樂的氛圍中,我們也更好地完成了方言記錄工作。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挑戰。部分年紀較大的居民,由于方言口音較重,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他們總是非常耐心地重復、解釋,讓我們能夠準確記錄。還有一些年輕居民,由于普通話的普及,對方言的掌握程度有限,這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方言傳承面臨的嚴峻挑戰。
團隊協作共進,攻克重重困難
整個調研過程中,團隊協作的力量讓我深受觸動。我們團隊成員分工明確,有的負責訪談,有的負責記錄,有的負責攝影攝像。在遇到問題時,大家總是共同商討,尋找解決辦法。記得在一次訪談中,被訪談者突然情緒有些激動,訪談陷入了僵局。負責訪談的同學迅速調整策略,耐心傾聽,安撫對方情緒,其他成員也在一旁給予支持和配合,最終順利完成了訪談。
在整理資料時,面對大量的文字、音頻和視頻資料,大家齊心協力,分類整理,確保每一份資料都能得到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正是因為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我們才能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
展望方言未來,傳承文化火種
調研結束后,我們與嵐山區文旅局合作,共同修訂《嵐山方言與民俗文化符號冊》。這本手冊將成為認識研究嵐山地區方言特點和演變規律的重要資料,為方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我們還建立了結構化文化資料庫,將調研所得的數據、圖片、音頻等資料進行整理分類,方便后續的研究和利用。
這次社會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方言文化的重要性。方言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歷史記憶、情感認同和生活智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普通話的普及,方言文化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延續。
未來,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關注方言文化,加入到方言保護的隊伍中來。我們可以通過開展方言文化活動、編寫方言教材、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方言文化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方言、喜愛方言,讓方言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這次嵐山方言文化調研實踐,是我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歷。它讓我在實踐中成長,在調研中收獲,也讓我對方言文化有了更深的熱愛和敬意。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方言文化這顆璀璨的明珠,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