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天寒,數九寒天。為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情趣與文化認同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志愿者于2025組織南京梅園社區開展以"非遺潤童心,巧手傳匠心"為主題的寒托班社會實踐活動。活動通過"干花制作""非遺簪花體驗""創意燈籠手作"三大課程模塊,將自然美育與傳統技藝深度融合,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本次活動特邀各位志愿者,各個年齡段的小朋友共同參與,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為幼兒打造了一場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文化啟蒙之旅。
第一章:指尖拾秋--干花制作課程中的自然美育
活動伊始,孩子們在志愿者的引導下走進社區的"自然工坊"。木桌上整齊擺放著玫瑰、雛菊、尤加利葉等新鮮花材,以及壓花板、干燥劑、麻繩等工具。吳思穆以生動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解植物生長的奧秘:"每一片花瓣都是大自然的禮物,即使花朵凋謝,我們也能用雙手留住它的美麗。
在實踐環節,孩子們戴上小圍裙,化身"自然收藏家"。他們小心翼翼地將花瓣鋪在吸水紙上,用木制壓花器固定,或用干燥劑覆蓋花材。過程中,志愿者引導幼兒觀察花瓣顏色隨水分蒸發產生的漸變效果,鼓勵他們用語言描述觸感與氣味的變化。"我的小花變薄了,像蝴蝶的翅膀!"托班學生樂樂興奮地舉起自己的作品。
課程尾聲,孩子們將干燥完成的花材粘貼在牛皮紙卡上,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干花書簽。這些作品將被懸掛于教室的"四季之窗",成為記錄季節更迭的視覺檔案。"干花制作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力與耐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珍惜自然資源。"吳思穆如是說。
第二章:鬢間生輝--非遺簪花技藝的文化啟蒙
活動的第二站由ppt帶孩子們來到充滿古韻的"文化傳承館"。當簪花技藝省級傳承人李女士頭戴傳統"四季花簪"亮相課件時,孩子們瞬間被發間顫動的絨花所吸引。"這朵牡丹是用蠶絲一點點捻成的,從選料、染色到成型需要整整三十道工序。"盧悅手持百年歷史的檀木花模,向孩子們展示非遺技藝的精妙。
在互動體驗區,托班幼兒在志愿者協助下嘗試制作簡易版纏花。他們用彩線纏繞銅絲,將米珠點綴于花瓣尖端,雖然手法稚嫩,但專注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傳統工藝的好奇與敬畏。五歲的朵朵捧著自己制作的桃花發夾說:"我要把它送給媽媽,讓她變成古代公主!"
更令人動容的是文化傳承環節。盧悅為每個孩子佩戴象征吉祥的"如意小花簪",并講述簪花習俗背后的故事:"古代小朋友在春節、端午這些節日都會戴花,就像你們現在過生日要戴皇冠一樣。"通過將非遺技藝與兒童生活經驗相聯結,抽象的文化概念化作可觸摸的記憶,悄然播撒下文化認同的種子。
第三章:燈火相傳--創意燈籠中的美學創想
午后陽光斜照進美術教室,燈籠制作課程在孩子們的期待中拉開帷幕。崔淼淼通過投影展示從漢代絹燈到現代藝術燈飾的演變史,當清代"走馬燈"的旋轉影像出現時,教室里響起陣陣驚嘆。"原來古人早就發明了會動的燈籠!"托班幼兒軒軒的發現引發熱烈討論。
實踐環節采用"傳統骨架+現代創意"的教學模式。孩子們先用竹篾搭建六角形燈架,這個過程需要同伴協作完成框架固定。接著,他們在半透明的宣紙上進行自由創作:有的用蔬菜拓印出斑斕肌理,有的粘貼干花打造立體效果,還有的用手指畫描繪星空圖案。崔淼淼特別引入環保理念,鼓勵使用落葉、碎布等材料裝飾燈面。
當拉上窗簾,關上燈光,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孩子們提著自己制作的燈籠在教室里探索,暖黃色的光暈透過形態各異的燈面,在地上投射出夢幻的光影。"亮燈儀式"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親手創造光明的成就感,更通過沉浸式場景深化了對"團圓""祈福"等傳統文化意象的理解。
第四章:教育深耕--社會實踐活動的多維價值
本次系列課程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干花制作培養幼兒的自然感知力,簪花技藝傳承喚醒文化基因,燈籠創作則融合了工程思維與藝術表達。家長代表劉女士在活動反饋中寫道:"孩子回家后主動要求把凋謝的鮮花做成標本,這種對美的珍視讓我們既驚喜又感動。"
吳禾在總結致辭中強調:"幼兒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搭建文化傳承的橋梁。當孩子們的手指觸碰傳統技藝的溫度,文化的血脈便在他們心中流動。"據悉學生作品都各自保存,讓孩子們自己推廣,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教育成果反哺文化傳承。
結語:在這場跨越古今的美學之旅中,梅園社區寒托班幼兒用稚嫩雙手演繹著文化傳承的當代敘事。干花的永恒、簪花的精致、燈籠的溫暖,這些文化符號通過兒童視角被重新詮釋,展現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無限可能。當非遺技藝在孩童指尖煥發新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的生動表達。
后記: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志愿者們將傳統文化帶入幼兒課堂,孩子們在其中領會文化精髓,品味文化內涵,這次經驗將為共同探討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創新實踐路徑,孩子們也將在文化的孕育下增長見識,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