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祭何以煥新顏:新鄭黃河故里調研報告
時間:2025-02-17 19:56:49 關注: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浪潮下,黃河流域祭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備受矚目。為深入探尋其發展現狀與創新路徑,“古祭新顏”黃河源調研團于1月27日走進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展開了一場深度調研實踐,聚焦新時代祭祀文化形象設計與文旅融合的探索。
新鄭作為黃帝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其黃帝祭祀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自2008年新鄭黃帝拜祖祭典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這里便成為黃河流域祭祀文化的關鍵地標。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全球華人齊聚黃帝故里景區,共襄拜祖大典,祭祀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場面盛大而莊重。
踏入黃帝故里景區,其建筑沿中軸線依次鋪展,彰顯出獨特的布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正門前,青銅鑄造的黃帝寶鼎威嚴佇立,象征著黃帝的崇高地位與輝煌功績。步入正門,中心廣場開闊大氣,是游客集散的重要區域。再向北,軒轅橋橫跨其上,連接著承載祭祀重任的故里祠。故里祠內,軒轅黃帝的塑像端坐在正屋,接受著游客的虔誠祭拜。東西兩側配殿分別供奉著“先蠶娘”像和“先織娘像”,展現了遠古時期的生產生活風貌。正屋前的香爐,香火裊裊升騰,寄托著人們對祖先的追思與敬意。
景區后部的拜祖廣場與軒轅殿氣勢恢宏。拜祖廣場是拜祖大典祭拜儀式的核心場地,四周走廊刻畫著精美的黃帝文化畫像,生動展現了黃帝時代的傳奇故事和文化脈絡。軒轅殿遵循天圓地方的理念設計,方正的外形搭配頂部的同心圓環,寓意深遠。殿內,巨大的軒轅黃帝塑像莊嚴肅穆,令人心生敬畏。不過,平日里殿前香爐被塑料包裹,只有積攢的雨水,與拜祖大典時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文化傳承日常性與集中性的差異。
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探索中,文創產業是重要一環。黃帝故里景區雖有文創布局,在系組壇與軒轅橋之間分布著六家文創小店,但現狀卻不容樂觀。四家小店停止營業,營業的店鋪面積狹小,文創產品種類有限。其中印著景區所鑄黃帝像的折扇最為顯眼,黃帝像作剪影處理,周圍飾以祥云等圖騰。展現姓氏文化的折扇款式更受游客青睞,上面不僅寫明了特定姓氏的起源,背面還繪制了自炎黃以來中國姓氏的發展歷程,成為連接游客與古老文化的獨特橋梁。
然而,其他文創產品則問題不少。掛件、平安符等僅簡單刻有黃帝像或“黃帝故里”字樣,缺乏創意與文化深度;部分手串與黃帝文化毫無關聯,甚至刻有佛教卍字符,顯得不倫不類。一位深耕黃帝文化十六年的店主坦言,當前景區文創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文化傳承的核心使命,但他憑借個人興趣獨立設計的文創產品,卻收獲了游客的認可,這也為景區文創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游客的反饋是景區發展的重要參考。調研中,不少來自外省的游客表示對黃帝祭祀文化了解甚少,現有的文創產品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談及景區文創的發展方向,游客們普遍期待文創產品能融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設計上更具巧思,并且借助數字化手段,如開發相關APP、推出線上虛擬體驗等,讓古老文化以新穎的形式走進大眾生活。
炎黃子孫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特征,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而以黃帝祭拜為主題的黃帝故里自然是全球華人的文化源頭,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故鄉。在新時代,如何傳承和創新黃帝文化,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已成為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此次調研清晰地揭示了黃帝故里景區在文旅融合進程中取得的成績與面臨的挑戰。未來,期待景區能夠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富礦,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在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推出更多兼具文化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的文創產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體驗項目,讓古老的黃帝文化在新時代持續綻放新的光彩,吸引更多游客走進黃帝故里,感受黃河流域祭祀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大學生之聲 來源:王浩 諸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