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憶鐘樓紅文化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來到淮北市紅色文化鐘樓紀念館門前,映入眼簾的便是種種紅色元素以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與這里的一磚一瓦都可以讓你感受到先輩們為了革命,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所拋灑出去的熱血和堅強不屈,敢于斗爭,忠于黨和人民的紅色信仰與精神,這時,你的心開始和人民的命運一起跳動,拉開了人民革命的序幕。
1925年,烈山煤礦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滬案后援會”,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斗爭,臨渙、百善等地也是積極響應,工人、學生、商民舉行了罷工、罷課、罷市。
1926年,中共黨員梁文煥來到烈山煤礦開展革命活動。
1927年,梁文煥組織和領導烈山煤礦船運工人罷工斗爭,成立烈山煤礦船運工會,聲援國民革命北伐勝利。
革命戰爭的勝利是由先輩們拋灑熱血、敢于反抗的斗爭換來的,正是有了共產黨的英明領導革命才能深入人心!
1938年,宿州城經過日軍的狂轟濫炸,變成了滿目蒼夷的荒地,人民流離失所,處處民不聊生,反映出日軍的丑惡嘴臉,你看到這里,也許心生憤慨,也許怒火沖天,中國人怎能忘記歷史,而應銘記歷史,銘記那些英雄先烈,將他們的紅色精神收于囊中!
1938年,淮北地區淪陷,為了救亡圖存,拯救人民,共產黨奮起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與蕭縣組織一起,同敵人展開殊死搏斗,誓死保衛家鄉!
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條件下,淮北地區的共產黨不懼風雨,與敵人頑強抗爭,贊頌了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和同人民一道抗擊敵人的紅色基因,這些,今天,依然重燃于我輩心中!
1938年至1940年在淮北地區新四軍為了抗日進行英勇斗爭的典型戰爭,是他們,在人民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挺身而出,是他們,使得解放軍和共產黨的理念成為了人民的信仰。不管是“羅里戰斗”,還是“王淺孜戰斗”,無數為了祖國和人民的生命灑在祖國母親的土地上,使得這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紅色精神的“江河”源遠流長!

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淮北地區成為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淮北地方武裝和廣大民兵積極配合,支援部隊作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各級黨政軍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在“一切為了戰爭,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精神鼓舞下,支援解放軍,“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人民的幫助,人民的信任,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向烈士和先輩們致敬!
1978年,淮北地區的知識青年受到先輩們紅色精神的鼓舞,積極參與到淮北市的各項工作當中,將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紅色血脈發揚光大,有作為,敢作為,才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參觀過紅色文化紀念館,就仿佛和先輩們面對面對話,聽他們講故事,就好像我們就是先輩,心中的紅色精神和基因重燃。
即使我們處在和平年代,但世界依然不太平,我們應將革命先烈的紅色血脈融入到血液里,時刻準備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為祖國和人民貢獻的日子里不懼困難,拋灑熱血,這是歷史和現實的交錯,銘刻著紅色文化的光輝,讓我們繪制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