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東南大學社會實踐 阜鄉赤韻尋根隊主題宣傳——阜寧縣紅色遺存
在蘇北平原的褶皺里,阜寧的每一條河流、每一片田野都曾浸潤過鮮血與信仰。這里是新四軍華中抗戰的指揮中樞,是79紅色遺存的守護之地,更是近50處以烈士命名的村路橋校的精神坐標。
從停翅港軍部舊址的青磚灰瓦,到蘆蒲烈士陵園的巍峨豐碑,每一處遺址都在無聲講述著鐵軍的烽火歲月。讓我們走進阜寧,觸摸那些鐫刻在磚瓦間的歷史溫度,聆聽大地上永不褪色的英雄回響。
阜寧境內烈士陵園(塔)簡介
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1943年初,日寇集結萬余兵力再一次對鹽阜區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妄圖一舉殲滅我新四軍軍部和中共華中局機關及三師部隊。
華中局機關為避敵鋒芒,當即轉移到淮南。在三師師長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指揮下,八旅部隊化整為零,在人民群眾支持下,與敵周旋,伺機打擊敵人,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英勇頑強地與敵人展開反“掃蕩”斗爭。經過33天大小若干次戰斗,其中以“單家港倉猝防御戰”、“陳集殲滅戰”、“八灘王橋攻堅戰”為標志,取得了第二次反“掃蕩”的徹底勝利。
鹽阜區士紳民眾為慶祝勝利緬懷先烈,集資興建了“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該塔初建于1943年9月,位于阜寧縣城西南約50公里處一蘆蒲鄉蘆蒲村,占地27000平方米,背靠廢黃河,面東而立。主塔高18.3米,塔頂有著各藝術家聲芒設計樓道的手舉步槍威武挺立的新四軍戰士塑像,塔周平臺上有12顆用鐵索連結的炮彈,氣勢雄偉。
正面對有陳毅寫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鹽阜區士紳民眾恭建。蜀北陳毅冰手敬書。”還有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題“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精神不死。浩氣長存,黃克誠謹題。”副師長張愛萍題:“為國為民,轉戰南北,殺敵致果,雖死猶榮。壯志未成,后繼有人,建塔立碑,永表忠烈。張愛萍敬題”19橫刻在主塔左右兩側,在贛榆小沙東海戰犧牲的三師參謀長彭雄、八旅旅長田守亮蓮,紀念碑塔后安葬旗團級干部烈士墓7座,營、連、排級干部烈士墓62座,1946年在漣水保衛戰犧牲的華東野戰軍十縱司令員謝祥軍與1948年益林戰役犧牲的華中野戰軍二縱四師師長殷紹禮,在1950年遷進合葬于此。主塔上豎十塊紀念碑橫刻著1762多烈士名子,安葬62座烈士墓。
主塔在1947年9月16日,遭國民黨軍隊炮彈擊毀。1959年在原地原貌修建,原鐵人仍然巍立塔頂。1984年陵園建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陳列館,館名由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題詞,蘆蒲烈士塔是在抗戰期間建的較早的紀念塔之一。
阜寧縣烈士陵園
阜寧縣烈士陵園坐落在縣城中心,占地200余畝,始建于1959年9月,為鹽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鹽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二級園林單位。2022年6月入選江蘇省紅色地名。
阜寧縣烈士陵園主要為紀念阜寧縣境內及附近地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陣亡烈士而建。
位于阜寧縣城北,占地面積158畝多(85333.76平方米),建筑面積14441平方米,塔后有496座烈士墓,安葬628位烈士。塔高17.3米,上立銅鑄手執大旗的戰士塑像,面南而立。
園內烈士紀念碑高17.3米,碑頂解放軍戰士銅像高1.8米,由著名雕塑家柳亞凡先生設計。碑正面為陳毅同志題詞“立德立功,永垂不朽”,背面為鄧子恢同志題詞“英名不朽,浩氣長存”。
紀念碑正前方建有高8.18米古式碑樓,由原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胡小石題詞“浩氣長存”。
正后方中心路兩側分別建烈士英名墻一座,嵌刻著1854名阜寧籍革命烈士姓名,其中土地革命時期4名,抗日戰爭時期392名,解放戰爭時期1292名,建國后166名。陵園內安葬革命烈士628名,其中,團體無名烈士墓7座,分別是7烈士墓、潮河戰斗32烈士墓,蔣顧戰斗62烈士墓,單家港戰斗22烈士墓,廣伏橋戰斗18烈士墓、茭菱戰斗17烈士墓、益林戰役2烈士墓.
2022年6月15日,江蘇省第二批100個紅色地名正式發布,其中包括阜寧縣烈士陵園。
經過多年的建設,如今阜寧縣烈士陵園已實現陵園公園一體化,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憑吊瞻仰烈士的重要場所、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
單家港戰斗烈士墓
單家港烈士墓,是紀念“單港倉猝防御戰”中犧牲的以副團長董世明等23名烈士而建的。占地3畝多,中有公墓,墓邊有圓形花墻維護,四周有圍河,通道兩邊有常綠松柏。
單家港戰斗是新四軍3師8旅22團于1943年3月16日在連東縣(今連東縣)黃營地區挫敗日寇“清剿大隊”,殺敵寇近百,使敵慘敗后移住廢黃河以東早守縣的單家港休整。
敵人為挽回其“皇軍榮譽”,糾集駐西溪溝、仙湖之敵五、六百人,于18日沿廢黃河西岸南進,尋找我部隊報復。我軍發現敵人后,撤讓已來不及,倉猝作好準備,于19日午前開始,激戰數小時,打退敵人4次沖鋒,取得消滅日寇270多名的勝利。
而我們的副團長童世明等23位同志也在戰斗中光榮犧牲。為紀念他們,除建單港戰斗烈士墓外,還將單家港改為世明港(現世明村),永作紀念。
陳集戰斗陣亡烈士公墓
郭李烈士紀念塔建于1943年5月,位于阜寧縣陳集鄉西南3華里的郭李村東首。占地4畝。塔身系青磚砌成扁六角形三層,高10米,上有五星尖頂,四周有六角水泥欄桿距塔2米,正面刻有烈士英名和黃克誠同志題“陳集戰斗陣亡將士永垂不朽”。塔座3層踏步,前有4米寬甬道,法桐植于兩旁,死難烈士遺體葬于塔后。
1943年春,敵寇發動對鹽阜區大“掃蕩”。并在鹽阜根據地中心一陳集,駐有89人的一個日軍中隊,為了拔除這根釘子,3月25日夜,我新四軍3師B旅23團在副師長張愛萍同志指揮下,經過一夜又半天的激戰,全殲敵一個中隊,獲得全勝。戰斗中我軍也犧牲了以特派員苗元厚為首的45名同志。
益林戰役紀念館
圖為周克玉將軍為益林戰役紀念館題詞
1948年3月,國民黨部隊整編第51師113旅強占我鹽阜根據地中心的鹽林地區,我華中野戰軍第二縱隊,按軍委指示南下作戰,由山東夜行晝宿,穿過隴海路敵封鎖線,經半個多月800多里行程。到達阜寧的羊寨地區集結,與11縱12縱組成蘇北兵團。在兵團指揮下,二縱于3月16日對敵發起攻擊。經4天激戰,殲敵7000余人,我軍2縱4師師長殷紹禮等近百名同志亦于戰斗中犧牲。除殷紹禮烈士葬于蘆蒲紀念塔外,其余烈士分別葬于管計溝村(42名),后余村、三里村(40余人)和王樓村等處。有的合葬安葬,有的安葬墓群,均有碑刻標記,給后人憑吊紀念。
1999年鹽林戰役烈士墓擴建為鹽林戰役紀念館,紀念碑刻著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周克玉上將的題字“鹽林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名垂青史”,碑的前面有陳毅元帥的塑像,碑的南、北墻上鐫刻展現人民解放軍攻打鹽林時戰斗場面的大型浮雕;碑后為鹽林戰役烈士合葬墓(原管計、墩左、三里、王樓等村烈士墓葬遷于此)。
圖為碑前的陳毅元帥雕像
角巷革命烈士紀念塔
阜寧縣角巷革命烈士紀念塔,建于1967年,位于楊集鄉角巷村西首。占地半畝許,塔高4米。
1947年我軍某部獨立派來團,由鹽城移駐益林南楊集鄉角巷村,在團政委姜子汝帶領下。輕裝襲擊蘇家咀敵人、下午出發,第二天上午返回營地,戰斗中犧牲了46名同志。除一些灌云籍的烈士遺體運回原籍外,其余姜政委等烈士遺體運回葬于角巷。為紀念先烈,特建塔以慰英靈。
彩蛋 | 紅色記憶
相信去過鐵軍廣場的讀者們,記憶中都有這么一架飛機,靜靜佇立于烈士陵園的一隅。
鐵軍廣場一隅的米格15
在縣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間,一架銀灰色的米格-15戰斗機靜靜佇立,仿佛一位守護英靈的“空中衛士”。這架戰機不僅是陵園的重要標志,更是中國空軍輝煌歷史的見證者。
據該機檔案史料記載,這架米格15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擊落過一架美軍戰斗機。后作為退役機,由南京軍區空軍某部隊于1988年作國防教育展存在阜寧縣烈士陵園。
仰望這架靜默的米格-15,仿佛能聽見戰機的轟鳴與烈士的吶喊交織成一首永恒的贊歌。讓我們銘記:今天的山河無恙,正是無數先烈用青春與生命換來的壯麗篇章。
END
原創來源 | 阜鄉赤韻尋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