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播歷史與文化,2025年2月6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3級施敦偉同學積極響應寒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在含山縣褒禪山景區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并圓滿結束。
這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這片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地方。“華陽洞天藏古剎,千古美文頌褒禪”,景區音響播放的古箏樂曲、藏于山中的禪聲、滿山已落葉的樹林,一切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進入園區,可見一個刻有“褒禪山”三個字的大鼎。此鼎位于群山之間,顯得格外莊重而神圣。據工作人員介紹,褒禪山實為幾座山峰的總稱,東起靈芝山,西止鰲魚嶺,又有起云峰、碗兒嶺等,每一座山的名稱都有其來歷。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呈棕灰色,夾以白、朱、黃、青、紅等色。自唐朝始,褒禪山即為我國佛教圣地之一,褒禪寺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在佛教文化傳播與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唐貞觀年間,高僧慧褒禪師結廬山下,死后葬于此,其弟子將舊名花山改為褒禪山并沿用至今。現山中有慧空禪院即華陽寺,為明人鄭和所建,氣勢宏偉,后屢有修建。

行走在通往華陽洞的筆直小道上,映入眼簾的便是盡頭處的那尊氣宇軒昂,神情執著,手持“萬言書”的白色塑鋼王安石塑像。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游歷褒禪山,寫下了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讓褒禪山聲名遠揚,該文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被選入高中必修教材。

塑像后面便是華陽洞的入口了。華陽洞是褒禪山旅游區的主景觀,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區、102個景點,屬于喀斯特石灰溶巖洞群。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點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華陽洞內的摩崖石刻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洞口的石壁上也留有許多不同朝代古人石刻,字跡依稀可辨。

通過此次“返家鄉”實踐活動,讓我感受到我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褒禪山見證了眾多歷史事件和文化傳承,伍子胥古道沿途的古村落、古寺、古街、古關隘等,是研究古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對褒禪山的保護與宣傳,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也是文化的傳承。相信在未來,它將繼續發揮著獨特價值,讓更多人銘記那段歷史,傳承著這獨特的文化。